第195期 主編:王智弘  執行編輯:張勻銘  編輯:王婉珣 95/07/27

 

本期主題:網路書寫的心理療癒

偉斌     

(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板橋市新埔國小教師)   

      

        Blog在台灣已經是個流行起來,我個人算是很晚才接觸的。Blog在台灣譯為「部落格」或「網誌」,中國大陸譯為「博客」。在我大學期間,是以BBS(電子佈告欄)為媒介開始網路互動,大學生開始在BBS聊天、張貼一些文章、傳達系所訊息,後來流行製作個人Homepage。時代交替,數年下來,「網誌」、「部落格」成為目前最流行的個人書寫場,形式也與以前不太相同。

從小到大,每個人都有基本的書寫能力,但是要成為暢銷作家何等不易,幾年前開始有網路作家的出現,透過網路書寫後成為暢銷作家,但似乎好像終究都還是印成實體的書來賣,擴大更多沒上網的讀者,也許說當流行到一定程度,便始有珍藏實體的需求了。

作家從「寫書」變成了「書寫」。以前作家要寫到讓出版社來印刷出版,何等困難,所以當作家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但因為網路出版的工具在使用上簡便了,進入門檻低了,會打字會貼圖的有點文采的人都上網了,感覺起來,人的作家夢好像似乎近了一些。

近年其實也幾篇以網路書寫為主題的碩士論文出現。趙書珣(民93)研究網路書寫中的自我認同,王家茗(民91)本研究以明日報「個人新聞台」為研究對象,探討閱聽人使用網路媒體進行書寫活動之動機與意義。吳夢軒(民95)則探討網路書寫中自我揭露與人際相關的情形,結果呈現「正相關」。此些論文確實探討了網路書寫的在人際心理上的一些影響與現象,也包括192期中王智弘老師提及的「薄紗舞台效應」治療功能,也是相關議題。

但其實網路書寫的意義不僅如此,作家撰寫小說或文章,多是給大眾欣賞,精彩生動富戲劇性,亦或感情充沛感人至極,才有所謂的「市場」或是「文學價值」。當然,在書店還會區分「文學類」或「非文學類」等。但另一類的網路書寫是寫給自己看,像是反芻、將內心意念重新整理,從自己的書寫中獲得回饋等。以前我們會鼓勵心情不好的人可以寫下一些感覺,只是現在很多人將寫在筆記本的習慣改成寫在BLOG上罷了。

「寫在筆記本」和「寫在BLOG」還是有所差別,就只因為網路是「無遠弗屆」。寫在BLOG上,也許親友或者陌生人會有「回應」的動作,成為一個互動場域,書寫者在撰寫時也知道會有無限個「其他」可以欣賞。的確在心理上是有其意義的,至於放在以網路書寫進行心理治療是否是個夠先進且科技的好方法呢,想想這又是一個漫長的思考與研究之路。

        閱讀、書寫、敘事、體驗,此等些詞義,與書寫與心理皆有相關,概要將網路書寫的心理做個模擬推演圖,如下:

   

    當事人藉由網路書寫,可獲得自我體驗與覺察,閱讀他人網路書寫也同等有部分覺察,書寫後經由他人回應也會獲得體驗覺察,在反覆交替下,不斷的產生與改變心理過程。

        暫且都先假設性的看待網路書寫的心理療癒功能,將其先視為是一個自我成長的場域倒是不錯,人們可以從網路書寫中,重新獲得體驗。

  但其實「網路書寫」的治療可能仍有些困難之處:

      1.   個別差異大,口說能力和書寫能力不太相同,並非人人都是網路書寫的適用者,且有些人會說、會想,但是就是「不會寫」。

      2.   主動性需強:書寫是較為主動與自由的歷程,有些心理患者連說都不願意,何況請他以書寫方式呈現。

    總括來說,網路書寫算暫且只能是個發展性的輔導,將書寫視為抒發的暢快過程者,可由書寫獲得不同的體驗與感受,而促進心理的互動和歷練。

    人經由書寫,再經互動,促使人成長,這大概是網路書寫一些心理意義吧!

 

      

     

 

首頁 信箱 留言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