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 討論區 首頁 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 討論區
華人世界最大心理諮商網站 拓展心理諮商無限延伸空間
 
 常見問題常見問題   搜尋搜尋   會員列表會員列表   會員群組會員群組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個人資料個人資料   登入檢查您的私人訊息登入檢查您的私人訊息   登入登入 

社會福利之我見:一個社區心理學的觀點

 
發表新主題   回覆主題    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 討論區 首頁 -> 台灣心理諮商論壇(本園地提供意見討論,網友所發表之言論不代表本網站立場,請自負言責勿發表廣告與不當言論。本網站上所提供的資訊不能取代實體的醫療與諮商服務,請尋求正式的醫療與諮商協助。)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發表人 內容
周才忠



註冊時間: 2005-05-22
文章: 27
來自: 台灣社區心理學資訊網(Community Psychology TW)

發表發表於: 星期四 三月 08, 2007 10:52 pm    文章標題: 社會福利之我見:一個社區心理學的觀點 引言回覆

社會福利之我見:一個社區心理學的觀點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07/3/icon_cool.gif


依內政部統計,2006年底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達98萬1千人,年增率為4.6%,如無太大意外,今年我國身心障礙人口就會突破百萬。目前,65歲以上老人已占總人口之10%(228.7萬人),老化指數並突破55%。另外,隨著景氣持續衰退,社會窮困的人增多了,2006年底低收入戶達到近9萬戶,受影響約21萬8千人。農業家庭方面,亦正面臨高齡化與收入不佳的雙重困境,除了老農增加之外,稻作家庭年平均收入只有12萬多元,每人分不到3萬元。

其實,政府皆編列有大筆社福預算,並且每年增幅不斷。以去年1~11月為例,敬老福利津貼為255.3億元(7.6%↑),中低收入老人津貼79.7億元,老農福利津貼377億元(23.9%↑)。1~9月,身心障礙生活補助104.7億(5.8%↑)。1~6月,低收入戶生活扶助25.3億元(1.7%↑)。在公益慈善捐款方面,據媒體報導,行政院主計處曾統計,2003年全國有535萬人曾經捐款,約占總人口1/4,捐款總額高達427億元。此顯示,民間的力量對社會福利推展也有相當大的貢獻。

由以上整體趨勢來看,預測未來,國內社會福利的相關救助與身心照護需求,只會增加,不會減少。然而,在此社會脈象下,我們要及早做些什麼實質的努力,才能逐漸達到『社會福利基本法草案』所揭櫫的預防、消除或減緩社會問題等終極階段目標呢?!

筆者從社區心理學(Community Psychology)的觀點,並以預防、正義、多元、賦權(empowerment)等核心概念,提供一些相關社會福利環境現況、改革與其政策方向的看法:

一、除了經濟扶助等政策或口號之外,我們還是可以積極透過不同面向的處遇策略,致力提昇貧病弱勢群體的身心安適(well-being)程度,以及實質改善其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如此才有可能達到減少各種社會問題發生比例的境界,使台灣真正進入福利國家之林。

二、社會福利相關政策擬訂與方案執行,應超越政治的考量,必須累積本土相關理論及實證基礎,並且落實方案的過程追蹤與結果成效之評鑑機制,讓廣大服務對象的弱勢群體能夠得到「真正」的幫助。另外,亦透過賦權的方式,使其獲得自控與能力之感,從而走出依賴一族的人生循環。

三、目前,每年約有半數慈善捐款流向宗教團體或少數知名社福機構。但所謂「分配正義」,不單只是在誰掌握多少比例的問題,而是社會大眾應該一起來監督其捐出去的款項是否都用在刀口上,而且受助對象群體沒有任何政治、種族、城鄉、性別、宗教等之差異。捐款或資助人本身也應該接受適當的再教育,以使抱持正確的捐助心態。這樣一來,各助人領域工作者如果再能提昇其奉獻精神的話,國內捐款資源不均的現象將逐漸改善。

四、國內已有不少企業願意承擔社會責任,除熱心捐款之外,亦紛紛成立起公益性質的基金會,這是很好的現象,因為其事事講求成本效益的作法,可以提供非政府組織(NGO)的未來發展典範,成為另一股社會改變的新勢力,並進一步可能促發傳統社福機構或宗教團體的一些變革與功能提昇。

五、各種社會問題的倡導活動,除募款與傳教目的之外,應著重在發揮其專業與實務的影響力量,以有效監督政府政策、改變社會結構(如脫貧、增加教育機會與多元性等)、增加大眾察覺、維護個案權益與減少問題新個案產生比率(初級預防)等積極功能。

六、社會福利資源是非常珍貴的,所以社區相關機構或團體最好能活化其功能或有系統的組織起來,並建立聯盟與網絡(networking)關係,以提昇在地資源的「可得性」(availability)及「可接近性」(accessibility),加大社區預防與自然支持(connectedness)的力量。

七、相較於目前台灣社會福利政策凡事講求『大』(big)的氛圍之下,美國心理學家Karl Weick於1984年曾提出一個著名的『小贏』(small wins)理論。他認為一般人或政府通常會忽略社會問題的複雜度與個別差異性,並陷入「誇大化」、「簡單化」、「戲劇般」等迷思陷阱而不自知,導致無法真正瞭解或掌握問題的主要成因、發展途徑與提出有效解決策略,最後更很有可能造成自身或其他人員的挫折與耗損。我想Weick的觀點,非常值得國內喜歡『有幾成把握就出手』的相關政府高層及政策擬訂人士等進一步去反思的。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發送電子郵件 參觀發表人的個人網站
ethic
訪客





發表發表於: 星期五 三月 23, 2007 1:00 am    文章標題: 一步一腳印 引言回覆

從事社區的營造
或社會的改造
都是一步一腳印
需要長期的耕耘
我倒希望自己能做得到
從付出行動的實踐中
為社區作一點點事
回頂端
從之前的文章開始顯示:   
發表新主題   回覆主題    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 討論區 首頁 -> 台灣心理諮商論壇 所有的時間均為 台北時間 (GMT + 8 小時)
1頁(共1頁)

 
前往:  
無法 在這個版面發表文章
可以 在這個版面回覆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編輯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刪除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進行投票


Powered by phpBB 2.0.0 © 2001 phpBB Group
繁體中文化由 竹貓星球PBB2中文強化開發小組 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