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衡工作室] 2021人際歷程取向治療實務系列工作坊-「歷程實務能力強化」系列(外加一堂完整session體驗式學習或統整性概念化練習)
2021人際歷程取向治療實務系列工作坊-「歷程實務能力強化」系列 (外加一堂完整session體驗式學習或統整性概念化練習) <給身為專業助人者的你> 你是否遇過表現得很有意願的案主突然表示不能來諮商/治療了呢? 你理解看似很信任你的案主內在也可能對你有複雜的矛盾情感嗎? 在接近與探索案主情緒的同時你是否也會敏覺於兼顧治療性互動呢? 你知道你的案主什麼時候正在你們的互動歷程當中重現他的關係困擾嗎? 你是否敏覺於在「內容」與「歷程」上都跟案主建立更具治療性的關係呢? 當發現與案主在互動與關係上出現問題時,要如何運用有力且具治療性的工作方式來處理這些關係問題呢? 想要更加了解或熟悉與案主的治療性互動當中須要敏感與留意些什麼嗎? ~~~以上,都可能透過歷程實務能力的強化來發現答案、或獲得解決~~~
針對心理諮商/心理治療的結果所長期累積的研究發現,關於何種治療取向的長期療效優於其他理論取向,並沒有獲得一致的實證支持,但其中的「共通因素」(common factors)-即治療關係,卻被研究發現對於每種成功的治療都是必要的。人際歷程取向就是奠基於這樣共通因素的研究文獻所發展,對於諮商/治療關係以及當中的互動歷程有非常具體且細膩的關注。專業助人者與案主的互動「歷程」決定了諮商/治療關係,你是否希望更系統地練習敏感於注意和處理與案主的互動歷程及關係呢?人際歷程取向治療的內化經驗與實務技巧學習對此會很有幫助。 此外,人際歷程取向治療並非一個趕流行的取向,也沒有學派化商業經營的模式,但卻是一個能夠長期繼續深化、實務上適合與其他工作模式整合、並可以跟「自己」很親近的一個取向。學習這個取向,重點不是在累積受訓時數,須要累積的是自己在專業領域及個人領域上的相關內化與繼續深化,須要很真實的面對自己的學習、很真實的去面對與理解案主、很真實的去面對與持續整理自己的相關經驗,個人體驗與成長也會反饋到在治療歷程中的use of self。你可以有自己的步調、你可以選擇你想要的學習,你也可以有機會逐漸發展屬於你自己的整合運用。
2/27(六)、3/13(六)、4/10(六)、5/8(六)、5/22(六)、6/5(六)下午 「工作同盟實務/演練」、「歷程評論實務/演練」、「情緒工作實務/演練」、「人際歷程取向的個案概念化-結合基模治療觀點」、「人際歷程取向的個案概念化-結合基模樣態工作」, 外加一堂完整session體驗式學習或統整性概念化練習( 六場的「小班制」半日工作坊(已確定開班) 帶領者:翁令珍博士(諮商心理) 心理諮商/心理治療、諮商督導的資深工作者 工作坊詳細簡章網址:https://www.beclass.com/rid=2443ea95fc330e54b025 工作室活動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7154581716498/ #歡迎有共同成長興趣的專業夥伴聚集 本系列工作坊適合對象:
舊學員夥伴心得分享供參考(經同意放上): <心理師老夥伴A>
<心理師老夥伴B>
<諮商研究生老夥伴C>
帶領者規劃人際歷程取向治療訓練之說明: 從過去讀書會與實務工作坊的有緣人開始,我知道有些夥伴偏好從閱讀、體驗與反思中學習,有些夥伴偏好從實務及演練中學習,但此兩者在人際歷程取向的學習上其實都很重要,只是兩者都不適合囫圇吞,所以在規劃時我會儘量將期間拉長。實務系列工作坊,聚焦在以實務及演練為主,與讀書學習會的理解與體驗內化是可以相互搭配的,我目前也會維持每年有一期帶讀書學習、一期帶實務系列,讓有興趣的夥伴可以依據自己的需要來選擇從何處開始,期待可以訓練出一群真正具有敏銳歷程能力的心理實務專業人員。之後也會持續針對受訓過的夥伴們規劃後續的深入學習或團體督導,希望在人際歷程取向治療的歷程/技術、概念化、個人化的不同焦點上,都能更系統且全面地協助更多專業夥伴在此實務上的繼續精進與深化。 <規劃人際歷程取向治療相關課程的緣起--原放在FB專頁上2018.08.03的『寫在這邊,靜待有緣人』,有興趣了解的夥伴們可請參閱∼ https://www.facebook.com/290928558109694/posts/369612766907939/> 註:目前工作室的人際歷程取向訓練,分成:讀書學習會、實務系列工作坊、工作室獨特形式的團體督導
各場次之簡介:(已確定開班,因工作室場地限制,為維持學習氛圍會限人數,請及早確認)
心理治療結果的研究文獻當中,不同的理論取向裡面具有效能的治療者擁有的最共通特徵,就是在治療早期有建立強力工作同盟(working alliance)的能力(Safran, Muran, & Proskurov, 2009)。人際歷程取向希望案主在治療中當自己的主人,非常重視與案主的工作同盟及共同合作,強調從一開始跟案主接觸就須要對此加以留意,並延續到治療全程,且過程中當發生不可避免的誤解或問題而損傷到同盟時則須要進行修補,此外,人際歷程取向對於工作同盟的強化在實務上有其獨特性,也具有矯正性情緒經驗的意義。在這場工作坊中,我們將進行相關的討論與體驗練習,以深化成員們對於工作同盟的敏感程度。
「歷程評論」(process comments)是人際歷程取向當中很重要的歷程技術,但它並非只是單純的「立即性」,它會是引導進一步探索的重要先行步驟,也是能提供矯正性情緒經驗的重要介入之一,在治療的不同階段、因應治療者當下的不同意圖,以及案主的不同狀態,「歷程評論」會有不同的運用方式。在這場工作坊當中,我們將討論不同情境之下的「歷程評論」運用並進行數種演練與體驗。
人際歷程取向很看重案主重複出現的或強烈的情緒感受,認為這樣的痛苦感受是其長期困擾的核心(有助於辨識其關係『基模』、也有助於評估並提供其所需要的『矯正性情緒經驗』),當治療者能有效地回應這些感受,就更能夠促成案主改變。在這場工作坊中,我們將進一步評估與探討實務上常見的情緒類型與情緒星座,以及練習並體驗針對情緒感受進行拓展與精緻化(expand & elaborate)的過程。
能否形成細膩清楚的個案概念化(case conceptualization or formulation of the problems),事關後續具體的諮商/治療目標。除了人際心理治療、依附理論的觀點之外,人際歷程取向近期的版本當中都重複提及「基模」概念(此為Young等人『基模治療』當中的『基模』概念,不是純指『認知』基模,而是涵蓋更廣,為包含記憶、情緒、身體感覺,以及認知等在內的概念且影響行為 ,有「早期基模』及『基模樣態』兩層次)。在此工作坊中,除了討論案主內化依附關係、為因應焦慮而在敵意-友善、分化-糾葛上有其個別特殊性的發展之外,我們亦將早期基模的概念納入,運用參與者自我覺察的經驗或案例來討論實務上的概念化如何進行,以發展出具有個別特殊性的為特定案主量身定做的治療性目標或方向。
基模治療中「基模樣態」(schema mode)」是可結合運用於評估人際歷程的一個實用概念,對不同基模樣態的敏銳辨識,有助於精緻及加深概念化的實務學習,更可連結到相關介入處遇。為了對此作更清楚且較深入的傳達,工作室2020開始新增此場次以深化概念化的學習與歷程敏感度,有我重要的實務精華在當中,將聚焦在基模治療當中的「基模樣態」概念如何結合運用於人際歷程取向的工作假設與歷程評估當中。歡迎全報者報名此場,我們將運用體驗活動及參與者的自我覺察經驗來協助更為熟悉與內化此概念。如果對此概念熟悉能辨識且能活用,將可大為提升單次工作的效能。
除了每次工作坊聚會可能有的片段示範、體驗或演練,過去也有成員表達希望還有機會能夠看到或體驗到完整單次session的進行過程(這部分我們在2019起已開始固定在團體督導當中安排作為選項之一但未開放接受單次報名),考量到讓工作坊成員在各場重要的實務與演練完成之時,也能有一個較為立即的統整性或體驗式學習,本期增加一場的統整性課程作為加選:透過實務案例的完整概念化練習、或者一次有效能完整session的實務操作與案主體驗。在這場,我們將整期的練習或體驗作個繼續的深化統整--整合練習或實作體驗。過程將視本班成員情況,(A)(B)二選一: ***屆時須有一位成員選擇: (會與本班學員們討論其意願,若表達有意願者太多時將以抽籤決定) (A)自願體驗案主進入單次完整session 或 (B)提案作為討論與練習之素材 (其中,完整session體驗的實際進行,可先參閱工作室團體督導說明中的『當有成員選擇真實體驗案主處理某個自身關注的議題時』的說明。) <未來會再對報名成員詳加說明細節流程>
***若有任何疑問,歡迎主動洽詢工作室*** 工作坊詳細簡章網址:https://www.beclass.com/rid=2443ea95fc330e54b025 工作室活動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7154581716498/ #歡迎有共同成長興趣的專業夥伴聚集 為讓助人專業之相關訊息能更廣為人知,本網站免費提供此一訊息平台,平台內所有訊息皆是由各主辦單位所發佈,若您對此則訊息想要更進一步瞭解,請逕洽主辦單位。 |
製作: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TCNet)資訊服務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