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期 主編:王智弘  執行編輯:張勻銘  編輯:謝佳臻 95/01/03

 

主題文章:網路-網住父母與孩子的心

張勻銘      

(諮商心理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執行編輯)   

 

        近幾年網路的興起,漸漸滲透到每個家庭與孩子的生活,走在街上,每經過網咖都可看到裡面坐著許多青少年,專心一致、眼神專注的盯著電腦螢幕,操縱著滑鼠與鍵盤,悠游在線上遊戲、聊天社群的網路世界中。

        網路的興起,為人類的生活帶來便利,但同時也有隱憂。20044月今周刊的封面寫著斗大的標題「科技文明病全面入侵誰綁架你的孩子?」,文中探討網路與手機對青少年的影響。入口網站「蕃薯藤」調查顯示,從2002年至2003年短短一年間,青少年使用人數就成長五個百分點。

  青少年花許多時間流連網路的現象,看在許多家長眼中,心中充滿了憂心、生氣、難過與不知所措,孩子喜歡在網路中尋求快樂,但與家長的距離與隔閡卻越來越深。許多家長憂心忡忡的表示「我的孩子一直玩網路,泡網咖,也不去上學、翹課、不理爸媽,生活作息都顛倒了!」

  面對孩子沉迷網路,甚至因網路觸犯法律,許多家長常有的反應是憤怒與疑惑,「為什麼我的孩子會變成這樣?」而首先想到的念頭是:限制孩子上網與外出,既然孩子是因為上網而產生問題,那就抑制孩子上網的行為,或是不時查勤,看孩子有沒有在上網。但是這樣的做法常會引發更嚴重的親子衝突與疏離,父母變得小心翼翼、神經質,甚至無所適從,而孩子也無法體會父母的用心良苦。

  根據研究,並非所有的青少年頻繁的使用網路後就必然會出現行為偏差的狀況,因此剝奪孩子上網的機會只是治標不治本,使用網路而產生的問題可能是反映現實生活的潛在困擾,因此父母在處理孩子上網行為時,得先了解何謂網路成癮、網路對孩子的吸引力為何,以及了解孩子網路沉癮的心理層面與需求。

  網路成癮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最早由Goldbeg博士在1996年提出,意指因為網路的過度使用而造成學業、工作、課業、社會、家庭與身心功能的減弱。而Young博士則依據「精神疾病統計與診斷手冊第四版」的精神加以定義與分析網路成癮,並於1998年列出了以下八點作為判斷的徵兆:

1.我會全神貫注於網路或線上服務活動,並且在下線後仍繼續想著上網時的情形。

2.我需要花更多時間在線上才能得到滿足。

3.我曾努力過多次想控制或停止使用網路,但並沒有成功。

4.當我企圖減少或是停止使用網路,我會覺得沮喪、心情低或脾氣暴躁。

5.我花費在網路上的時間比原先意圖的還要長。

6.我會為了上網而甘願冒重要的人際關係、工作、教育或工作機會損失的危險。

7.我曾向家人、朋友或其他人說謊以隱瞞我涉入網路的程度。

8. 我上網是為了逃避問題或是釋放一些感覺,諸如無助、罪惡感、焦慮或沮喪。

  若是您的孩子於以上八項問題有五項回答為是,則可能就是網路成癮。學界對於網路成癮的診斷仍在研究,以上只是列出一些項目供做參考。看到上述的項目,的確會令人疑惑,網路真的有這麼大的吸引力,讓人寧願拋棄工作與學業,或是向家人說謊嗎?「玩網路遊戲」與「上網聊天」是許多青少年上網咖常做的活動。究竟網路有什麼特性吸引孩子呢?

  第一,是網路的「匿名性」,它可讓人不用擔心自己的地位、年齡、學歷、角色,甚至可以自行創造與扮演另一個現實中所沒有的身分。就線上遊戲為例,孩子可以在當中馳騁沙場、進行各式的角色扮演,在遊戲中看著等級與身份的不斷提昇、遊戲錢幣的不斷累積、痛宰敵軍完成角色任務的快感,如此充滿娛樂性與成就感的功能,的確會讓人流連忘返。一個在現實中毫不起眼的學生,在網路世界中可能是一個大英雄,許多網友都得向他請益討教,這樣的優越感,可能在現實中很難嘗到,網路對他的重要性也不言可喻。

  其次,是「認同感的滿足」。就青少年而言,他們正處於自我定位與自我認同的階段,與同儕的互動和認同感對青少年相當重要。但在充滿競爭的現實中,易讓青少年感到挫折,若在人際上產生困難,更會讓其開始懷疑自己。但在網路世界中則不用顧慮太多,只要在聊天室或進行線上遊戲時,很容易就能找到同伴。孩子可以設定各種不同的身分,跟不同的人聊天,或一同進行遊戲任務,甚至可在網路上呼朋引伴,稱兄道弟,自成家族。如此的現象,可能會讓青少年覺得在網路上比在現實中更能有被群體接納與認同的感覺。他們在網路的社群中能夠佔有一席之地,即使現實中有許多的挫折與不滿,只要到了網路的世界,就能夠體會到自己的重要性。

  最後,網路能夠提供許多讓青少年感到好奇的資訊。網路的便利性與訊息提供即時性是網路最讓人稱道的功能之一。然而,對於青少年而言,有關「性」的訊息與問題,在平常的生活難以啟齒,又不知如何學習相關的資訊,便很容易轉而在網路上尋找。在搜尋網站上只要輸入關鍵字,許多色情貼圖、故事、聊天室的網站與網頁立刻就羅列出來。若擁有視訊軟體與設備的話,性資訊的呈現則變得更加真實與具有互動性。然而這是讓許多家長與老師擔憂的狀況,若不慎選網站,則一些扭曲的性觀念與性文化便很容易滲透到孩子的想法中,讓孩子認為那是正常的,而因此做出一些傷害他人或觸法的事情。若孩子在沒有警覺的狀況下,在網路上結交不良的朋友,也很容易陷入危險之中。我們可以從社會新聞版看到許多犯罪與網路交友有關,如網路援交、一夜情、網友性侵害等事件,當這些事件被報導出來時,許多家長看到都會唏噓與疑惑「這些孩子到底在想些什麼,怎麼會做這種事情?」許多人譬喻網路為「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網路的確有它的有點與吸引人之處,但若使用不當則也可能將付出一些代價。

  以上大略說明網路吸引青少年的原因,我們可以了解青少年喜歡網路,乃因為網路的匿名性特質、能夠從網友間獲得認同感,和能提供資訊滿足好奇心。若您尋找更多的文獻與研究,相信您會看到更多的資訊。許多家長可能看完上述的原因,仍會不解的說「線上遊戲到底有啥好玩的!網路上的家族到底有啥意思,可能人都沒見過,還聊的這麼起勁!」對於這樣的疑惑,我們就得想想,孩子過度使用網路的心理層面與需求為何。

  許多家長看到孩子流連在網路世界中,心中又急又氣,在無計可施之下,索性把電腦移走,切斷網路,結果孩子反而離家出走,親子間的隔閡更加深。試想一下:當你有一個你很喜歡,對你生活是不可或缺,很重要的東西,被旁人強硬的搶走,把它摔在地上,丟到外面去,一邊罵著你說:『這個爛東西,以後不准你碰它!你去找它就吃不完兜著走』當時你的心情會如何?這樣的心情,可能就是孩子因為網路而與您起衝突時,他所擁有的心情。

  根據研究發現,喜歡上網,甚至終日沉迷網路的青少年,通常是生活上面臨壓力,可能發生在家庭、學校、同儕、課業等,或是有適應不良的情況,而當青少年不知如何處理因壓力伴隨而來的情緒或認知上的失調,使用網路以逃避現實是青少年可能選擇的方式之一。網路使用的最大幫助之一是情緒的紓解,在網路上青少年可以較為放鬆的展現自己,獲得情感的慰藉。我們從前述的網路成癮項目,以及網路特性中的「匿名性」與「認同感的滿足」即可了解網路對情緒紓解的幫助。因此,當青少年又面臨到焦慮或壓力的情境時,逃離現實,使用網路,是能夠讓他們感到舒服與安全的方法。

  此外,人際退縮、缺乏自信、挫折忍受度低、罹患憂鬱症或有憂鬱症狀、衝動的青少年,則是網路沉癮的高危險群,他們在情感或人際上可能會感受到孤立,但卻不知如何解決,若家人與社會又鮮少給予關懷,則有可能也會藉由網路來減少因困擾而帶來的挫折感。

  那家長們到底要如何幫助網路沉癮的孩子呢?不知您是否還記得前陣子中華電信的廣告,一位父親在家等候孩子回家,少年回家後不搭理父親,直奔房門,戴起耳機與麥克風,聯絡網友,一同在線上遊戲並肩合作,廝殺敵軍。當他達成任務時高興的發出歡呼聲,並不斷的稱讚網友實在是厲害了!奇怪的是,為何隔壁的房間也爆出喜悅的聲音呢?少年探頭去看,才發現原來方才一同與他馳騁戰場,幫他掩護、攻擊、一同獲得勝利果實的網友,竟然是自己的父親,而在同時,父子彼此的臉上出現會心的笑容。

  雖然是廣告,但是它也告訴我們,要接近您的孩子,可以進行的方式之一是去了解他所喜歡的東西。回想一下當你是青少年時,是不是也有很喜歡一些東西、活動、愛跟朋友混在一起,同時也覺得父母不了解你呢?當您的孩子沉迷在網路上,看到爸媽在一旁憂心或是生氣的表情時,可能他們心裡也會想著「你們不了解!」,甚至開始跟爸媽吵架、動手動腳、或是頭也不會的甩門就走。我們要接近與幫助孩子的真正目的不是要根絕他們接觸網路,而是要讓孩子與父母能夠更加親近與相互了解。家長們,上個網,了解孩子在網路上做些什麼?玩些什麼?聊些什麼?看些什麼?您可能會更清楚網路對孩子們的吸引力與重要性,而能夠以不同的眼光與角度看待網路沉癮。

  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要將孩子使用網路的行為看成是問題。我們從上文中可了解,孩子沉迷網路可能是因為面臨到無法處理的壓力、適應不良、或是因好奇心而不知如何篩選網路資訊。因此,父母們得慢慢來,不要心急求快的解決問題,若讓孩子知道你了解網路,而且不排斥網路,甚至有時還會和他聊聊使用網路的有趣之處,他會感受到父母跟他是同一掛的,孩子不會把你當成電腦白癡而不想跟你說話,甚至會感受到你對他使用網路的興趣。當孩子感受到父母不會總是因為網路的使用而責罰他時,而是會關心他時,孩子才比較會敞開心胸與您接近。

  此外,平時要多注意與關心孩子在生活上的狀況,並給予情緒支持與鼓勵。您可以從觀察或從老師的回饋中了解孩子的情形。但最直接表達關心的方式,就是詢問與關懷你的孩子。不要咄咄逼人的問「你到底是怎麼了?你怎麼都不說。」而是要以輕鬆與柔軟的方式與孩子聊聊生活上的趣事與挫折,尤其要傾聽,而不是讓孩子報告完就好。對孩子的趣事保持好奇,對挫折保持關懷以及展現出願意與孩子一同走過困難的態度。讓孩子知道身邊有人可以幫助他們走過困難,而不用自己獨自面對或使用網路逃避。

  再者,讓孩子有替代性的活動。在家庭與學校生活中,要協助孩子積極培養適當的興趣與發揮所長的機會。譬如:與孩子一同運動、出遊、讓孩子在學校參加社團、學習技藝與娛樂活動,讓孩子在別的活動中獲得成就感與滿足感。您也可以和孩子共同訂定網路使用時間表,剛開始訂定時不用好高騖遠的馬上將孩子使用網路的時間砍掉一大半,並希望能收到成效,而是要漸進式的減少孩子使用網路的時間,並讓孩子在其他活動,親子關係上獲得快樂、關愛、滿足、休閒與成就,漸漸地,孩子將不會視網路為唯一選擇。

  至於網路內容的篩選,則是要與孩子一同討論,並且給予孩子正確的資訊。網路上關於「性」與「暴力」的偏差資訊一直是讓學校與家長頭疼的問題。當孩子年幼剛開始學習網路時,便要注意孩子上網的內容,主動的進行篩選與過濾。當孩子較長時,則要與學校相互配合進行一些品德教育、網路法律教育、性教育等,讓孩子能夠區辨與剔除網路扭曲的資訊與觀念,知道危險之處而不會涉足,並了解如何獲取正確的訊息。

  大多數網路沉癮的孩子都知道網路對自己生活的影響,但是無法自拔。面對孩子網路沉癮的狀況,家長要採取的不是圍堵、限制與責備,而是關懷、接納與包容。多與孩子接觸,了解孩子網路沉癮的原因,以開放的心胸與孩子談論此現象,若孩子在適應與情緒上發生困難,給予情緒支持與鼓勵,並要秉持願與孩子一同度過困難,不放棄的態度;若孩子是不知道如何正確使用網路,則跟他一同討論出合宜的使用方式。網路其實可以成為孩子學習的利器、資訊與娛樂的提供者,甚至是促進親子互動,了解孩子的工具與橋樑之一,網路,的確可以網住與串起父母與孩子的心,端視您如何使用與看待孩子使用網路的現象,相信您對孩子持續的關懷與鼓勵,必定會讓親子的距離更接近。

 

 

首頁 信箱 留言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