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訂閱 】
![]() ![]() ![]() ![]() ![]() |
![]() |
第220期 主編:王智弘 編輯:郭思琪 97/010/19 |
本期主題: 「少年網路成癮量表」編製必要性之探討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班 陳慧苓 隨著資訊科技的急速發展,網際網路一躍躋身為 21 世紀應用最為廣泛的新時代寵兒,是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便利工具,其影響力拓展至人類的經濟活動、商業交易、人際溝通與互動往來等各種面向,相當程度地滲透入日常活動,儼然成為現代人與世界無限連接的重要窗口。由於此種新興媒介的大量使用,創造出一種嶄新及另類的傳播形式,引領全球進入前所未有的文明巨變。 根據資策會所進行「我國網際網路用戶數調查」的報告指出,截至2007年3月底為止,我國經常上網人口為990萬人次,網際網路連網應用普及率為43%(資訊工業策進會,2007),而與今年之統計數據相較,至2008年3月底為止,我國經常上網人口已突破千萬大關,高達1,009萬人,網際網路連網應用普及率為44%(資訊工業策進會,2008),顯示台灣地區網路使用人口與普及程度有逐年攀升的趨勢,其網路依賴程度也愈來愈深。再從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公布的 2008 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結果顯示,若以年齡層來區分,台灣地區12 歲以上民眾使用寬頻上網比例以「16歲∼20 歲」最高,為90.34%;「12 歲∼15 歲」的使用者也高達82.78%(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8),由以上可知,青少年人口的確是大量運用網路的一大族群。早期由於網路使用者以大專院校的學生為多,因此網路成癮比較早在大學被發現,過去研究中常指出大專學生是網路成癮的高危險群(林旻沛,2004),然而隨著網際網路的日益普遍,使用者的平均年齡有遞減的趨勢,網路成癮問題逐漸在中學階段也愈來愈嚴重。 青少年學子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除了課業知識的學習之外,對未來自我角色的認同與生涯方向的追尋也是此時期首要的發展任務,而網際網路正好能滿足他們對外在世界的好奇(施香如,1998)。由於網路不但是一種溝通媒介,更是一個活動場域,此等特性可以提供青少年隨心所欲獲取大量資訊及和他人接觸的機會,當他們進入網路的環境裡,便得以迅速地擴展其生活領域,人際與休閒活動參與的可能性大增(王智弘,2004),吸引無數的青少年投入於其中。然而,當青少年曠日費時地沉浸在網路活動上,便無法投注心力與時間於現實世界中,以致於影響了與他人的真實互動,耽擱日常生活各層面的學習,除了造成課業低落、曠課、退學等負面後果外,甚至會對身心健康與適應帶來不良影響,所導致問題的急迫性與嚴重性,著實不容忽視。
國內對於網路成癮之研究,大多專注於網路成癮可能成因的探討、網路使用行為之調查、心理特性因素以及人格特質的歸類,對於如何因應與處遇則較少提及,然而網路成癮問題之嚴重性已是教育現場中不容忽視的迫切議題,在未來的確值得繼續探討有關的輔導策略,諮商與輔導之介入實則相當重要。
對於青少年網路成癮的諮商輔導工作而言,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判斷青少年是否為網路成癮,因為唯有先辨識出具有網路成癮傾向的學子,
相關的輔導策略才有機會施展功用,此時便需要仰賴正式的判斷過程,包含了使用量表評量或症狀評估的程序。回顧國內文獻後可知,大多數研究者對於網路成癮之診斷,
常使用學者陳淑惠(1998a,1998b,1999)所編製的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修訂版(CIAS-R),CIAS-R雖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但此量表各項題目的語句陳述,主要是針對成人的網路成癮經驗來編擬,使用於高中以下的少年及兒童身上,在結果的解釋上宜有所修正(王智弘,2008)。對於高、國中生階段的少年及國小階段的兒童當事人而言,
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在學習、思考與認知理解的能力上都會隨著時間而變化(Sally & Diane, 1998;蘇建文等,2007;王智弘,2008);
此外,他們的網路使用經驗、行為與成人略有不同(董潔如,2002;陳冠名,2004),尚有待學界發展出專用的網路成癮評量工具。因此,基於實務上的需要,「少年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具有其必要性與急迫性。
事實上,筆者對於網路成癮之興趣,係始自大學時期曾於校外的國中輔導室實習,當時根據自己的親身觀察,再加上開始接觸到青少年學生後,發現有許多孩子深陷於網路泥沼中而不可自拔,課業表現與人際關係全面性的低落,甚至頻頻翹課、輟學的現象也不在少數,顯見網路成癮問題已是校園中亟需受到重視的一個議題,編擬一份可用以評估高、國中生階段學生網路成癮傾向的「少年網路成癮量表」,是相當必要的工作。筆者相信,若能有此份工具之輔助,則能及早鑑別出具有網路成癮傾向的高、國中生階段學子,進而使用適當的諮商輔導策略加以協助,有效避免及降低網路所引發的問題行為。
參考書目 Sally, W. O., & Diane, E. P. (1998). 發展心理學-人類發展(黃慧真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89年)
王智弘(2004,4月)。運用網路諮商以因應青少年網路問題行為。青少年網際網路使相關問題與防治對策研討會, 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2008年8月16日取自http://www.heart.net.tw/wang/paper-new/paper20040402.htm 王智弘(2008)。兒童及青少年網路成癮症之輔導策略。兒童及青少年網路成癮之探討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林旻沛(2004)。大專校院學生網路成癮盛行率及認知因子之研究。國立成功大 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香如(1998)。中學生父母對子女網路沈迷現象之態度與行為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2008年8月15日取自 http://report.ice.ntnu.edu.tw/nscreport/872511009015N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8)。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2008年8月16日取自 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陳冠名(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沈迷的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陳淑惠(1998a)。上網會成癮,科學月刊,26(6), 477-481。 陳淑惠(1998b)。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因之初探(1/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7-2511-S-002-023-N) 陳淑惠(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因之初探(2/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9-2511-S-002-010-N) 董潔如(2002)。高中學生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個人特性與網路沉迷現象之初探。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資訊工業策進會(2007)。2007年3月底止台灣上網人口。2008年8月16日取自 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177 資訊工業策進會(2008)。2008年3月底止台灣上網人口。2008年8月16日取自 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198 蘇建文、程小危、柯華葳、林美珍、吳敏而、幸曼玲、陳李稠、林惠雅、陳淑美(2007)。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