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訂閱分隔線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分隔線信箱分隔線留言分隔線討論分隔線
台灣心理諮商通訊電子報
第221期   主編:王智弘   編輯:郭思琪  97/11/15
專題文章: 人論與諮商治療架構之治療師反思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彰化秀傳紀念醫院精神科   林美芳

                      

綜纜相關學科探究「人觀?」「人之何以為人?」等議題之旨趣,不難發現源於不同歷史發展脈絡的各學門,紛紛以自身領域之理論脈絡與思考特性為依歸思究「人觀」、「人之何以為人?」,為此議題添增與引發更多元的視角與發人省思的觀點。以下試圖針對人論相關之文獻回顧彙整出人論的不同觀點,並從中梳理本文對人論的看法。

我們可理解從不同研究取向與知識場域的觀點出發,可看出人論的多方旨趣與論點,如劉千美(2001)從哲學觀點以美感探討人論,認為美感與生俱有,美感是人置身世界的一種方式,憑藉藝術與美感的體悟,人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與解放。潘小慧(2001)從儒家的觀點思辯人論,指出儒家哲學的本質是一種「人學」,而人學即是「仁學」,由於人學或仁學觀照人的全體大用,甚至上通於天,天人合得,因此恰當說明的人的意義與價值,可說是一種「整全的人」。劉貴傑(2001)由中國傳統佛學出發審視人的義蘊,闡明「人」的本質就是佛性,佛性就在自身之中,只需向自性皈依,不需向別處皈依。人須建立本來是佛的自信和自覺,突破自卑情結,喚起主體意識。羅光(2001)從天主教論述人論,說明人的本體由心物合成一個有理性的的動物,物為身體,心為靈魂。靈魂是生命的根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有永生。永生人為超性人,在加入耶穌基督的神性生命,使本性生命超性化,在密契生活中,人的生命伸展與無限的生命相融合。

再者,尤煌傑(2001)在人論上採用德日進之創化論,承認人類和自然界的連貫,是自然界的存有,但相信非自然界力量參與生物演化過程。愛是宇宙間一切結合運動的根源,人類進化為人的動能。人類的意義不在於自身的完成,也是整體宇宙發展的極至。余德慧(2001)從本土心理學出發談人論,指出心學是中國士人的本我論述,目的在探討士人如何在日用常行間鍛鍊本我、實踐安身立命。人存在的目的就是在世間存養本心。

另外從社會文化觀點出發看人論,陸洛(2003)由人我關係之界定談人觀,提出折衷自我的現身。此呼應西方後現代社會「去個人主義」與「再集體主義」的趨勢,同時具有「獨立」與「依賴」之人性需求與個體適應歷程,形成「互依包容自我」、「獨自自足自我」之「折衷自我」。林耀盛(2001)從迪卡兒的心-物二元論到心理學的實證主義發展過程,體認將人化約為生理人或與以範疇分類,將喪失人的主體性。他提出自我須在動態時空中與他者發生關係才能被了解,從而獲得內在結構/內在世界的一致感與連續感,因此強調人的研究須在文化脈絡中探尋。

由於現代社會變遷快速,科技發展縮短人際之時空距離,人與人間互動顯得更緊密與依存。人類是群居性、社會性物種,在逐漸社會化的過程中受外界環境影響甚鉅,因此探討人類議題不能將其獨立與拉除於社會文化及他人的影響脈絡中單獨論述。如同林耀盛(2001)提出的人是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成就內在世界的一致感與連續感的,此是追尋自我實現的必備要素,因此探尋人存在的意義時需將人放入社會文化脈絡中考量。綜合上述人論之相關論談,本文將爬梳個人關於「人論」之「本文的論述」。以下將就人的本質(人性觀)、人的意義(存有的意義)反思「人論」。

 

一、              人的本質(人性觀)

回顧人論相關文獻發現以下作者皆認同「人性本質」中有「良善」與「自我實現」的可貴之處。劉千美(2001)認為感受事物之美好的本能與生俱有,劉貴傑(2001)闡明「人」的本質就是佛性,佛性就在自身之中。羅光(2001)論述人論,說明人的本體由心物合成一個有理性的動物,尤煌傑(2001)指出愛是宇宙間一切結合運動的根源。余德慧(2001)表示士人在日用常行間鍛鍊本我、實踐安身立命。反之,精神分析認為人性本質受制本能驅力與內在衝突之決定觀,然而假若人之本質確如精神分析決定論之看法,將會導致人類對無法自控、被決定的情狀延伸莫名的恐懼與焦慮,若是如此人之所以為人而不同於其他物種的意義何在?本文認為人之所以不同於動物的原因在於人類有自主意識與靈性層面,反觀歷代聖賢偉人都是在超脫被決定的影響上,開創自我格局且迎向自我實現與生命整合的主體。又如筆者在臨床接案中的深刻體會,筆者曾接觸某個案,因閱讀焦慮症與大腦生化反應之相關文章,衍生體覺人類喪失對身體自主權的認知而萬分焦慮,然而在衛教身心互動觀與引導、整合過去自主意志之生活經驗,個案才漸漸體認人不是絕對受控於生理因素,人類有影響甚至造就或訓練大腦的能力,而重新找回身為一個人的尊嚴與價值。從上述的人類真實生存史中再在顯現人有自主能力超越被決定與受限大腦生化反應的可能。

因此本文認同人性是有自主意識的,如同人本主義與上述作者關於人論的觀點相同,人是有佛性的、有理性的、有愛的、能感受事物之美好的、在日用常行間鍛鍊本我的自主人類。

 

二、              人的意義(存有的意義)

回顧相關文獻發現對於人「存有的意義」各有不同見解,然從中卻可發現兩大派流,其一是「自我提升與涵養」,另一部分是「達到與更廣大浩瀚世界或宇宙的合一境界」。前者如余德慧(2001)指出人存在的目的就是在世間存養本心。劉千美(2001)表示美感是人置身世界的一種方式,憑藉藝術與美感的體悟,人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與解放。劉貴傑(2001)認為「人」的本質就是佛性,佛性就在自身之中,只需向自性皈依,不需向別處皈依。人須建立本來是佛的自信和自覺,突破自卑情結,喚起主體意識。也就是Maslow所說自我實現之境界,而追求自我實現的人通常都比一般人更能體驗高峰經驗(peak of experience),高峰經驗被描述成是一種超越時空限制,與天地融合為一,所感受到的寧靜、喜悅與滿足的心境。

而超個人心理學超常意識狀態(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被認為相似於高峰經驗(李安德,2002)。Buck最初描述典型的宇宙意識經驗:完全失去自我,體驗到浩瀚的光明、難以想像的極樂,以及在無盡的狂喜時刻覺知到整個宇宙本身的意識,更重要的是這種經驗的影響,當事人通常會徹底改變世界觀,並激發或更新靈性的關注和潛在價值(Cortright, 2005)

而下列作者在人的存有意義上除注重「自我提升與涵養」上,更增添了靈性層面「達到與更廣大浩瀚世界或宇宙的合一境界」。如同羅光(2001)的主張如靈魂是生命的根基,人的靈魂不滅,所以有永生。永生人為超性人,在加入耶穌基督的神性生命,使本性生命超性化,在密契生活中,人的生命伸展與無限的生命相融合。再者,潘小慧(2001)指陳儒家哲學的本質是一種「人學」,而人學即是「仁學」,由於人學或仁學觀照人的全體大用,甚至上通於天,天人合得,因此恰當說明的人的意義與價值,可說是一種「整全的人」。尤煌傑(2001)指出人類的意義不在於自身的完成,也是整體宇宙發展的極至。我們相信從人的良性本質出發,人在追尋自我成就過程中,將有推及及人的使命感,以致將有以一股更向善的力量去追求全與完成人類與全宇宙的福祉。

我認同上列學者們的看法,如同阿德樂學派與人本學派所贊同的,對於社會興趣與社會福祉追求之考量。人生存的意義在提昇自身之存有狀態,在人生之路途上探尋自身之本質,透過自身安適的存在與外界互動,達到更高層次人與人的互惠、互助並朝向全體人類之福祉為考量。

 

三、從我的諮商/精神醫療理論架構來看可能之應用

回首自身諮商與心理治療架構發現,治療者對人性的基本信念影響甚鉅,如同前述我對人論的看法,我深信人的本質是良善的,人性是有自主意識與靈性的,因此對於任何掙扎、受苦的心靈或偏差行為的個體,我皆本著對人性的基本信任與我的個案們工作著。我認為事出必有因,他們目前的困擾必然來自過去未獲得關注、耐心與有品質的對待,若對待他們的人事物情況改變,我認為他們的行為品質也會跟著不同。如此並非是贊成行為受外界環境影響的決定觀,而是當我們以不同的品質互相對待時,確實能誘發他人良善的內涵與善意的互動,所以我覺得不良行為的背後反映著感受缺乏關注、關心與在意的受傷心靈,這是一種內在心靈發出求救與求助的吶喊。

從過往的治療經驗中我發現促使個案改變的原因通常不是治療技術的優劣、多寡與熟練程度,而是取決於治療關係之品質,當治療師越能進入個案之主體意識貼近其生命的重要生活體驗,個案通常都能在被積極關注的過程中回饋以良善的本質面向。與治療師的互動建立之信任感,會促使個案以治療師為傚仿楷模並願意在治療師的陪伴中嘗試與體驗新行為,改變舊有、不良的行為或認知習慣。是故治療師需具備能看清個案問題本質之能力,並以自身為工具促使個案於潛移默化中不斷蛻變,且邁向穩定與安寧的存在狀態發展。

 因此治療師如何成為有力的治療工具反而是一個重要議題,在接觸超個人心理學後對此議題有了更深入、全面之認知與態度。我期望透過自身靈性的提升與他人互動,超個人心理治療的重要概念,影響我最深的部分如下:心理治療師是透過自身靈性的提升與個案互動,治療師是心理治療中最重要的工具。治療師最主要的工具就是自己的意識,當治療師能深入地覺察身體、與情緒連結、開放敏銳地認知,以及有某種程度的靈性覺醒,就更能徹底地活在當下。當我們更連結到深層的自我,同理的潛力就會擴展。治療師的工作有許多部分是處理和調整這個意識工作,當意識深入而開放時,治療師不論用什麼方法、理論和技巧,都會自動變得有效。擴大的意識能更清楚看見浮現的臨床素材,使治療師以更有創意、直覺、同理的方式運用所學的技巧或方法(Cortright , 2005)。我深深認同,因此要成為一為靈性層次佳之助人工作者,自我修練的工作應是基本功,此讓我更能為個案負責也更有力量,並瞭解身為助人者除精鍊各家治療技術外,尚須向內自我修為、連結與統整。

參考文獻

尤煌傑(2001)。引頸企盼的思維者:關於人的意義的考察,應用心理研究,987-114

余德慧(2001)。心學:中國本我心理學的開展,本土心理學研究,15271-303

李安德(2002)。超個人心理學:心理學的新典範(四版)(若水譯)。台北:桂冠。

林耀盛(2001)。非此非彼:初探心理學的人論及其意義,應用心理研究,955-85

陸洛(2003)。人我關係之界定:折衷自我的現身,本土心理學研究,2939-207

潘小慧(2001)。邁向整全的人:儒家的人觀,應用心理研究,9115-135

劉千美(2001)。論人的美感向度,應用心理研究,9167-187

劉貴傑(2001)。中國傳統佛學有關人的義蘊,應用心理研究,9137-155

羅光(2001)。天主教的人論,應用心理研究,9157-166

Cortright, B.2005)。超個人心理治療:心理治療與靈性轉化的整合。(易之新譯)台北:心靈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