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 」為發想基礎,兩心結合表雙向溝通而四個半圓表其溝通之持續性,此Mark亦有幸運草之象微,表此心理諮商資訊網維護著大眾的身心權益,關懷你、我的心靈。                     

  回到王智弘老師著作目錄     

諮商心理師培育課程之遠距教學與遠距督導策略

 

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 王智弘  

    

一、遠距教學與督導是一項可行的諮商教學策略  

 

    台灣的諮商與輔導專業近年來走進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其中最重要的事件是

諮商與輔導系所的大量成立以及心理師法的施行,特別是後者,除了被視為專業發

展的里程碑之外(廖鳳池,民91),其實從法條擬定到通過施行的過程,對諮商專

業的影響是持續醞釀發酵的歷程,目前此一歷程仍在繼續中,其中蘊涵了整體諮商

專業發展的契機,亦帶來了全面性的衝擊(王智弘,民91)。 「心理師法」於民

國九十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公告實施後確立了諮商心理師的證照制度,而根據「心理

師法」(民90)第二條及「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心理師考試規則」(民91

)第七條更明確地訂定出諮商心理師應考資格與諮商心理師教育之核心課程,但此

舉已對目前的諮商教育課程造成衝擊,各校均面臨了課程(教育目標)的規劃與調

整、駐地實習的實施與督導以及學生生涯的定向與輔導等相關問題(王智弘,民91

)。因此如何整合各校之課程與資源,以符應「心理師法」之規定,成了目前我們

急需思索的重要課題,針對此一問題,本文提出可運用遠距教學與遠距督導之策略

以為因應與解決對策之一。  

    所謂的遠距教學,其內容相當多元,目前發展蓬勃之網路教學為更是最受矚目

的專門領域,網路教學是指以全球資訊網為傳遞教育資訊之媒介以進行教學活動,

在網路教學環境中,師生不須進行實體面對面的教學活動,而是利用網頁上的介面

工具,例如電子郵件、非同步討論區、聊天室及互動教學程式設計等,共同組成網

路學習社群,以進行多方意見的交流與溝通,教師可提供多元豐富之學習內容與教

學指導;學習者本身則可以安排自己的學習進度,調整自己的學習步伐以進行學習

。而網路教學的實施已受到諮商專業的重視與應用(Altekruse & Brew, 2000;

Bloom & Walz, 2000;Peterson, 2000),由於網路教學在時間與空間上之彈性與

便利性,更能發揮強大的課程整合功能,各校可利用遠距的網路教學統整師資與資

源,各取所長,互補所需,若透過諮商心理相關系所間的學分互相認證機制,則在

課程與師資資源之支援與整合上將具有莫大的助益。

    而在遠距督導部分,則可透過前述之網路介面工具進行團體形式與個別形式之

遠距督導過程,使督導者與受督導者之間得以跨越時空的限制,進行最即時的督導

活動。遠距督導的實施也已受到諮商專業的重視與應用(Christie, 1999;Myrick

 & Sabella, 1995)。遠距督導方法之應用使得諮商心理實習督導課程的進行有了

更多的便利性與彈性,特別是對身處遠距的駐地實習學生而言,確實是一項經濟、

便利與即時的督導策略。

 

二、遠距教學與督導的內涵與做法  

        以諮商倫理課程為例,在遠距的網路教學方面,可藉由遠距教學網路平台之介

面,採行問題導向學習以進行教學與課程設計,以兩難問題為基點,透過問題導向

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 過程,能使準諮商員了解如何去分析、

推理倫理情境,更可理解倫理問題決定過程之複雜性,及能自信地呈現自我的觀點

與決定。  

    在遠距教學的網路學習情境中,許多學者例如Gooding (2001) 和Camp (1999) 

均認為,PBL非常適合網路教學,其教學方式以問題為起點,在教學的過程中透過

小組學習的方式,進行結構性之問題解決學習活動,可以培養1.促進推理及認知能

力、促進自我導向能力、獨立研究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2.產生深度學習3. 資料搜

尋及應用能力方面4.改變學習態度與動機5.知識方面6.人際互動技巧等 (王千倖,

民88;林繼昌,民88; Hmelo, Gotterer & Bransford, 1997; Maxwell, 

Bellisimo & Mergendoller, 1999; Neufeld, Christel, Woodward & MacLeod, 

1989; Patel、Groen和Norman, 1991; Schroeder & Zarinnia, 2001; Walton &

 Matthew, 1989; Yeung, Au-Yeung, Chiu, Mok & Lai, 1999),同時,網路學習

環境亦能提供許多學習者溝通的工具(例如電子郵件、非同步討論區、聊天室)外

,方便PBL之學習活動進行 (Gooding, 2001)。國內外也有許多將兩種結合之研究

,其成效卓著 (邱繼弘、王尉任、袁賢銘,民98;陳明溥,民89;

Corrent-Agostinho, Hedberg & Lefoe, 1998; Elsner et al., 2001; Naidu & 

Oliver, 1996; Pelletier, Ness & Murphy , 2001),非常值得繼續深入研發,

同時PBL更主張跨學科之學習活動,可以由一問題統整個學科之教學,頗具探索性

及創意性,由學習者之間的彼此激盪,產生出更有效益的學習效果,因此應用問

題導向學習於遠距的諮商倫理資師培育課程是相當適切的。

    而在遠距督導方面,則可藉由網路介面工具進行聊天室型態的即時督導,或

電子郵件、討論區等之非同步督導,並可以團體或個別督導形式為之,透過多元

、審慎的反覆思考過程以形成最佳而可行之倫理決策與行動。從國外的遠距督導

實徵研究(Christie,1999)指出,遠距督導能映證Stoltenberg(Stoltenberg & 

Delworth, 1987)所主張之受督導者發展階段模式,並顯示相當的實施成效,不

過,Christlie(1999)也指出,受督導者的先前經驗、社會期待、對科技的興趣與遠

距督導工具使用之便利性也會影響遠距督導者的感受與督導成效。Christie的研究

使得遠距督導的可行性更受到學界與實務界的重視與矚目,也讓要實施遠距督導

的諮商教育人員有更多的思考與實務設計上的參考。

 

三、諮商遠距教學與督導的實務經驗報告  

 

    關於遠距教學之實務經驗報告:  

        研究者運用網路以進行輔導與諮商之教學實務與研究已有一段時間,九十學年

度第二學期曾針對「輔導活動教材教法」進行實徵性與試探性之教學研究,課程結

束後以問卷調查法與網路學習檔案蒐集學習者對網路討論學習之學習經驗看法及需

求,其所得結果如下  

        網路的討論學習結果,可以分成兩部分,第1-5題為四點量表,分別針對網路討

論的各個向度進行深入了解;第6-8題為開放性題項,欲針對學習者的個別情形,進

行深入了解,依序將資料分析如下:

1.在四點量表部分:

題號

          項

平均

總和

1

我認為網路的討論學習可以幫助我增加表達意見的勇氣

3.00

93

2

我認為網路的討論學習可以幫助我紀錄自己的學習歷程

2.77

86

3

我認為網路的討論學習可以幫助我了解別人的不同意見或看法

3.22

100

4

我認為網路的討論學習環境中可以使用不同的溝通工具了別人的想法

4.22

131

5

我認為網路的討論學習可以幫助我與他人進行深度的學習內容討論

2.64

82

    從(1) (3) 的題項平均得分中,學習者大致同學網路的討論學習可以幫助自

己增加表達意見的勇氣及網路討論學習環境中可以幫助自己了解別人的不同意

見或看法,而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意見是成功溝通的開始,且透過網路討論工具

的紀錄功能可以留存溝通紀錄,讓學習者了解別人不同的意見,以觸發多元思

考;而(2)和(4)的題項平均得分雖然較低,但是學習者還是同意的比較多,認為

網路的討論學習可以幫助自己紀錄自己的學習歷程及與他人進行深度的學習內

容討論,學習是動態的過程,因此若能紀錄學習者的學習歷程,能夠幫助學習

者澄清自己的學習,而在學習內容的深度探討方面,由於以文字作為溝通的方

式,所以可以包含更完整沉著的思考邏輯,有助於學習者進行深度學習;在(5)

的題項平均得分中可以了解學習者非常同意在網路環境中可以使用不同的溝通

工具了解別人的想法,能提供多元的溝通工具,表示溝通管道暢通,有利於學

習者在學習概念上的交流。  

2.在開放性題項部分

    在(6)我認為網路的討論學習還可以幫助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題項上,同學們大致的填答內容為a.時間彈性運用;b.把自己的想法做有系

統的整理且完整地陳述出來,且不受時效的壓迫,有時間對議題作思考;c.節

省時間了解更多同學的想法;d.學習利用文字表達思考;e.增加互動;f.更容易

表達平時不敢說的意見;e.增加組織思考的能力;h.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不擔心被打斷;i.進行深度思考;j.引發多方面的思考;k.隨時表達意見;l.無遠

弗屆地與不同地域的人群交換意見,更可以真實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不用擔心

被人笑;m.不會錯過別人的想法。  

        整理其內容,大致可分成幾個部分,a.網路討論學習可以幫助學習者對自

己的思考作有系統的整理,並可進行深度思考;b.練習以文字表達想法,而且

容易表達平時不敢說的意見;c.能夠了解其他人的想法,並增加互動;d.討論

時間彈性,不受時效壓迫。因為網路討論均會將學習者的意見紀錄下來,因此

會將學習的成效時間拉長,讓學習慢慢地學習者的思考中發酵,容許學習進行

深度地思考,同時,更不會錯過其他學習者的看法,在討論的回應與互動中彼

此成長。  

        在(7)我認為最適切的每週討論時間為________________小時,填答內容

大致為1-3小時,此可作為教師在設計網路課程討論時的重要參考。 

        在(8)我在網路的討論學習中遭遇的最大困難為_____________________

題項中填答的內容大致為a.網路速率;b.難以單純只用文字表達及深度討論;c.

缺乏即時互動與回饋;d.引發討論動機問題。在a.網路速率的部分,是網路學習

中常遇見的困擾,不少的同學反映學校宿舍網路過慢,因此必須建議學校改進

學校網路,以增加學習者學習的便利性;b.和c.難以單純只用文字表達及深度討

論,由於此一網路討論是以非同步討論為主,因此非同步討論雖然可以將討論

的時效延長,但是缺乏即時的澄清,因此在學習者表達的意見方面就容易產生

彼此誤會的情況,因此在設計網路課程時,必須加入即時討論的方式,讓學習

者有彼此澄清認知謬誤的機會;d.在引發討論動機部分,當討論缺乏引導時,

討論動機便會低落,而無法引起進一步地深入討論,因此教學者的適時加入和

引導變成是一個討論中很重要的變項。  

        因此,由問卷分析中可以發現網路討論學習可以幫助學習澄清自己的思考

,對自己的思考作有系統地整理,同時,可以了解其他學習者的看法,以增加

學習的深度與廣度。討論時間為每週1-3小時為最佳,在小組網路討論中加入

助教引導,可以避免漫談或是意見謬誤的情形產生。  

       在網路學習檔案部分 

學習者的學習檔案分析可統整為五部分

(一)問題解決  

      從解決問題中增長智慧、增加自信:「從一開始知道要設計暖身活動,我便

立下宏願∼要自己想出一個獨具原創性的活動。無奈有時間上的考量,原先初稿

的暖身修改到後來,變得似乎不再具有強烈的風格,我個人對於這點頗為遺憾。

不過實際帶領時,感覺頗不賴,看到同學臉上掛著的笑容,感覺,哇!好幸福!

」(S26)「在準備的過程中遇見滿多困難,但是也因此讓我更加知道哪些是可以運用

在教學上的,當我們要準備一個教材的時候,如何從這麼龐大的資料中去擷取我們所需要的

,我想這些都是要慢慢去學的。」(S21)「雖然一開始困難重重,不過收穫的果實

的確是甜美而豐碩的! 也謝謝同學們的努力參與, 很高興自己有這個機會可以

和大家一起投入一起去努力。」(S01)  

(二)小組合作:從小組工作中,學會合作、學會感謝:「原本一直以為學習的機

會是要自己尋找的 學習的機會是要自己抓住的 但是 透過別人的努力、 透過別

人的付出、 也能讓我們有所成長。 我想- 這才是一種真正的合作學習, 而不

只是自顧自分工學習而已了。 謝謝彼此對彼此的貢獻! 」(S29)「當然小組

之間的彼此的討論、分工, 也讓我在過程中學習到合作。」(S14)「小組討論

的好處就是彼此能腦力激盪,從無形的討論到統整報告,我們都有很好的合作氣氛。」(S

38)

(三)互動參與:從互動參與中,培養情誼、心靈交流:「這是在我大三時讓我難

忘的一堂課因為可以和你們一起玩、一起學、一起笑」(S16)「幾乎所有同學

都參與進這個課堂中 這所代表的意義絕不只是上課前開心 也不只是期待同學會

帶什麼活動的心情 而是一種全體參與 一種難能可貴的上課方式」(S29)「

生、同學、學長姊學弟妹之間的互動, 都是一種成長一種學習一種收穫.... 而

我也從中更珍惜人與人之間心靈的交流  以及對自己的無窮盡的發現」(S01)

(四)創意思考  

      從思考過程中,激發創意、開發潛能:「每次上教材教法課都有powerful的

感覺,因為老師給了我們一個很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讓我們能有更多元的思考

,而老師的敢於夢想更是令我們充滿希望,無異是為想走輔導、諮商這條路的我

打了一劑強心針!」(S26)「還看到了大家在蒐集相關報告主題時的認真及用

心(都是厚厚一疊資料呢),而這些都將是我們未來成為一位老師的寶刀, 使我

們可以以創意 用心 耐性 熱忱...等等來面對學生們.......^^」(S23)「

我深刻體驗到,每一種事物都可以有多種向度的思考,讓我開始去想,原來創意

是從彈性思考而來。只要有心∼因為答案就在我們心中。」(S26)

(五)網路延伸  

      從網路討論中,延伸思考、催化分享:「這近一個月來的討論,我覺得有蠻

多的啟發。尤其是看到很多的學弟妹說出自己想法時,我會發現,原來上課不太

說話的人啊,還是有不少好點子的。」(Sg1)「能在網路上討論所學、所思、

所感,除了便利性高之外,也覺得很有成就感,有種凡走過必留痕跡的喜悅。清

楚看見他人的想法是件很棒的事情,能把自己的想法公開與大家一同討論,迸出

的火花更是彌補了課堂上時間有限的遺憾。」 (S26)「在討論區中,看到了許

多同學的想法、思考、對未來的描繪而這是在平時的接觸中,無法與全部的同學

直接分享的 藉由這樣的方式,給了我許多的思考方向與省思」(S18)

   上述的實徵性資料可說是輔導與諮商訓練課程之學習者在網路學習上的典型

反應,研究者利用網路非同步討論區進行「諮商倫理」網路教學,已累積有四

年經驗,期末的心得回饋中經常出現上述之網路學習經驗之回應(參考【諮商

專業倫理論壇】之討論紀錄,網址在http://163.23.204.105/phorum-3.1.2/list.ph

p?f=10),研究者在本(九十一)學年度第一學期所開設之「諮商倫理」課程

,研究所課程仍採用非同步討論區之網路輔助教學,大學部課程則採用全面之

遠距教學架構,運用彰化師範大學遠距網路教學平台(http://dlearn.ncue.edu.tw/

)進行同步與非同步之問題導向學習取向[PBL]網路教學,透過網路聊天室、小

組合作學習、網路學習助教等教學策略以進行同步網路教學,透過討論區、撰

寫並繳交學習札記作業等方式以進行非同步網路教學,目前此一網路教學實驗

課程仍在進行,其歷程與成果仍須持續加以評估與觀察。

關於遠距督導之實務經驗報告:

研究者透過電子郵件以進行大五實習學生之遠距實習督導已有數年,但此等督

導形式較為隨機與非結構,無法累積系統性之實務經驗,因此,自本(九十一

)學年度開始,研究者嘗試運用全球資訊網介面與資料庫管理程式所建置之會

員管理系統,以進行大五實習學生之遠距督導,使用之督導互動方式包括非同

步之電子郵件群組、個別郵件聯絡與討論區,以及同步之聊天室等。其中以聊

天室方式進行之遠距即時督導,是以「區辨模式」(Discrimination Model,

Bernard,1979;Bernard, & Goodyear,1992;1998)為內涵(督導進行之討

論內容聚焦於歷程技巧﹝Intervention skill, Process skill﹞、概念化技巧

﹝Conceptualization skill ﹞與個人化技巧﹝Personalization skill ﹞三方面);

以「結構性團體督導」(Structured Group Supervision,SGS,Wilbur,

 Roberts-Wilbur, Morris,Betz, & Hart,1991;Wilbur,Roberts-Wilbur, Hart, 

Morris,& Betz,1994)模式為架構,考量網路聊天室溝通特性,修正為「遠距

結構性即時團體督導」架構如下(計時九十分鐘): 

一.問題補充說明(十分鐘):報告人(前一天先以書面資料貼於討論區:說明

個案處理的大致狀況及在處理個案所遭遇的問題和要求之協助)補充報告個案

處理狀況與求助問題:  

二.成員發問(三十分鐘):其他成員開始發問,以進一步了解問題的情境,

將問題對焦,報告人立即回答。

三、成員回饋(十分鐘):由其他成員給回饋,提供不同思考方向,報告人不表示意見,並準備在下階段

回應。四、報告者休息時間(十分鐘):報告者休息,其他成員可以休息、連誼或繼續交換意見。五、報

告人回饋(十分鐘):報告人提出自己的意見並對其他成員的回饋提出回饋。六、總結討論(二十分鐘)

: 由督導主持,深化討論或提供專業指導。  

經實際進行的經驗,從學生的回應中,可以發現:  

用聊天室進行「遠距結構性即時團體督導」的特色是:  

1.結構功能-督導程序的結構性是有必要的:「幸好有督導模式..否則你一句我

一句一定亂的要命」  

2.實務功能-能達督導效果:「對於我今天和個案談很有幫助喔!比較具體

也比較有目標」  

3.紀錄功能-能紀錄督導歷程:「能完整紀錄聊天過程」  

4.臨場感-能有臨場的感覺:「同步說話 感覺即使不見面 也可以有臨場的效果」

5.吸引力-具有特殊之吸引力:「真是一次特別而又有趣的督導」  

用聊天室進行「遠距結構性即時團體督導」的缺失是:  

1.    回應不同步-聊天室會有搶話與回應不同步的困擾:「回答的人會不知道要

先回哪一句」

2.    有時會分心-有時候會分心或離題:「嗯..會不小心想聊別的...」

 由於此等遠距結構性即時團體督導模式仍在嘗試中,有關其歷程與效果仍有待

持續的評估與觀察。

 

四、結語-實施遠距教學與督導宜抱持審慎樂觀的態度 

 

        雖然,上述之實務經驗報告仍處於探索性之實驗階段,但是,隨著網路科技的

發展,透過電腦網路實施諮商專業教育已為學界所關切,並視為重要的發展趨勢,

因此若能將遠距教學與遠距督導策略運用在國內的諮商心理師培育課程上,應是相

當有利的發展方向。而在實施遠距教學與遠距督導時應同時注意相關的問題,包括

:1.網路安全問題;2.網路資料著作權問題;3.網路技術與軟硬體設施問題;及4.

相關倫理問題等,這些問題皆須透過良好的教學設計與實施程序加以一一解決,因

此,如何參考相關的網路教學準則(美國諮商師教育與督導學會,Association for

 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ACES,1999)以規劃完整的遠距教學與

遠距督導策略,是諮商心理教育人員必須致力的研究領域。 

     雖然,我們對整個網路化教學的實施成效或對整個網路教學脈絡 (包括教學者

、受教者、教學過程與教學成果)的影響仍須加以審慎的評估,但是,所有的專業

人員也都明白指出將高科技應用於諮商心理師教育培育上可提供更多元化、更彈性

化教學的可能性,不只是有其不可忽視之特點,更是時勢之所趨,因此將遠距教學

與遠距督導應用於諮商心理師之培育課程確實有其前瞻性與必要性,諮商專業人員

宜抱持審慎樂觀的態度,透過實務的累積與實徵的研究使此等新起之教學與督導策

略,能帶來諮商心理專業成長的希望與契機。  

 

參考書目

 

王千倖 (民88)。合作學習和問題導向學習─培養教學者及學習者的科學創造力。

       教育資料與研究,28,31-39。

心理師法(民90)

王智弘(民91)邁向健全的諮商心理專業體系─探討心理師法的衝擊與諮商專

      業的因應。「心理師法與校園輔導」研討會。民國91年11月1日,高雄縣,

       輔英科技大學。

林繼昌(民88)。問題導向學習教學之小班老師的角色和責任。醫學教育,1,3。

邱繼弘、王尉任、袁賢銘 (民98)。架構在Web上的作業相互評量系統。發表於

       Tanet98會議,花蓮,東華大學。民90年1月1日,取自:http:      //netcenter.ncnu.edu.tw/ref/paper/3a_1/3a_1.htm

陳明溥 (民89)。問題解決策略對網路化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發表於國科會科

       教處八十九年度「資訊教育與電腦輔助學習專題研究計畫」成果討論會,

       桃園,中原大學。

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心理師考試規則(民91)

廖鳳池(民91)面對心理師法—諮商工作者的挑戰與因應。「心理師法與校園

       輔導」研討會。民國91年11月1日,高雄縣,輔英科技大學。

Association for 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1999).ACES guidelines 

           for online instruction in counselor education. Retrieved November 2, 2001

           ,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acesonline.net/onlineguidelines.htm.

Abdulla, A. M., Watkins, L. O., Henke, J. S., Weitz, F. I., & Frank, M. J. (1983).

           Classroom use of personal computers in medical education: A 

     practical approach. Medical Education, 17(4), 229-232.

Altekruse, M. K., & Brew, L. (2000). Using the web for distance learning.

     In J. W. Bloom, & G. R. Walz (Eds.).Cybercounseling and

    cyberlearning:Strategies and resources for the millennium.

    (pp. 129-141). Alexandria, VA: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Bernard,J. M.(1979). Supervisor training:A discrimination model. 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 19, 740-748.

Bernard, J. M., & Goodyear, R. K.(1992). Fundamentals of clinical 

    supervision. Needham Heights. MA:Allyn & Bacon.

Bernard, J. M., & Goodyear, R. K.(1998). Fundamentals of clinical supervision

        (2nd ed.). Needham Heights. MA:Allyn & Bacon.

Bloom, J. W. & Walz, G. R.(Eds.).(2000).Cybercounseling and

    cyberlearning:Strategies and resources for the millennium. Alexandria, VA: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Camp, G. (1999). Problem-based learning: A paradigm shift or a passing 

        fad? Retrieved November 1, 2001,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

          //www.med-ed-online.org/f0000003.htm

Corrent-Agostinho, S., Hedberg, J. G., & Lefoe, G. (1998). Constructing

     problems in a web-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 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 35(3), 173-180.

Christie, B. S.(1999).Distance clinical supervision in cyberspace 

     :A qualitative study.(University Microfilms No.99-14128).

      Elsner, C., Menz, S., Went, T., Richter, C., Hindricks, G., Kottkamp, 

           H., Ehrenberg, D., Nuthalapaty, F. S., Altman, M., & 

           Schimmelpfennig, K. (2001). Problemoriented learning in medical

          education: Internet-based telelearning with KASUS. Retrieved

            November 2, 2001,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kasus.de/

Gooding, K. (2001). Problem based learning online. Retrieved 

      November 3, 2001,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google.com/searcq=cache:q7s4FPGEDBYC:www.

     flexiblelearning.net.au/nw2001/01_attending/papers/

     1_8Gooding.pdf+problem-based+learning+%26+web-based+%

     26+Gooding&hl=zh-TW

Hmelo, C. E., Gotterer, G. S., & Bransford, J. D. (1997). A theory-driven

     approach to assessing cognitive effects of PBL. Instructional 

    Science, 25(6), 387-408.

    Maxwell, N. L., Bellisimo, Y., & Mergendoller, J. (1999). Problem-based

        learning: Modifying the medical school model for teaching 

        high school economics. Retrieved January 1, 2002,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bie.org/pdf/ssjpbl.pdf1999

Naidu, S., & Oliver, M. (1996).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problem-based learning: A instructional design architecture for 

     virtual learning in nursing educatio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1(2), 1-22.

Neufeld, V. R., Woodward, C. A., & MacLeod, S. M. (1989). The McMaster 

     MD program: A case study of renewal in medical education. 

     Academic Medicine, 64(8), 423-432.

Patel, V. L., Groen, G. J., & Norman, G. R. (1991) Effects of 

     conventional and problem-based medical curricula on problem solving.

     Academic Medicine, 66(7), 380-389.

Paterson, M.(2000). Electronic delivery of career development 

     university courses. In J. W. Bloom, & G. R. Walz (Eds.).

     Cybercounseling and cyberlearning:Strategies and resources

     for the millennium.(pp. 143-159). Alexandria, VA: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Pelletier, J. Y., Ness, G. W., & Murphy, R. J. L. (2001). Problem-based learning

      using web-based group discussions: A positive learning

      experience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Retrieved November 

       3, 2002,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aitt.acadiau.ca/research/fps/pelletier2001.PDF

Schroeder, E. E., & Zarinnia, E. A. (2001). Problem-based learning. 

      Knowledge Quest, 30(1), 34.

Stoltenberg, C. D., & Delworth, U. (1987). Supervising counselors and therapists

          :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 Publishers.

Walton, H. J., & Mathews, M. B. (1989). Essential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dical Education, 23(6), 542-558.

Yeung, E., Au-Yeung, S., Chiu, T., Mok, N., & Lai, P. (1999).

      Application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strategies to 

     enhance clinical reasoning and self-directed learning 

     skills in a university physiotherapy programme. Paper 

          presented at 1st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Problem-based Learning, 

          Hong Kong.

Wilbur,M. P., Roberts-Wilbur, J., Morris,J. R., Betz, R. L., & Hart, G. M.(1991). 

          Structured group supervision: Theory into practice. The Journal for 

          Specialists in Group Work, 16, 91-100.

Wilbur, M. P., Roberts-Wilbur, J., Hart, G. M., Morris,J. R., & Betz, R. L. (1994). 

          Structured group supervision(SGS): A pilot study. 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 33, 262-279.

 

 


                    出處:王智弘(2002,11月)。諮商心理師培育課程之遠距教學與遠距督導策

                                。諮商與心理治療實習和專業督導學術研討會。高雄市,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