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訂閱分隔線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分隔線信箱分隔線留言分隔線討論分隔線
台灣心理諮商通訊電子報
第205期   主編:王智弘 執行編輯:郭思琪 編輯:王婉珣  96/05/01
本期主題:  媒體中介諮商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王智弘

        

媒體中介諮商(media mediated counseling)(王智弘,2004a2004b)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是一個新名詞,因為面對面的服務方式,是輔導、諮商與心理治療工作常用的方式,但是透過科技發展而成的中介媒體,我們則可能提供遠距的專業服務(Tait1999),相隔千里、如在眼前。對於非面對面而透過溝通媒體與傳播媒體為中介以提供諮商服務之諮商型態,即稱之為媒體中介諮商(王智弘,2004a2004b),而媒體中介諮商的服務型態其實由來已久。而要探討媒體中介諮商,首先要將之與媒體中介治療性溝通(mediated therapeutic communication, Gumpert & Fish, 1990)的概念加以區別。

一、媒體心理學與媒體中介治療性溝通

在媒體心理學(media psychology)的相關探討中指出,媒體心理學家的工作範疇包括在各種媒體上工作:在廣播、有線電視、出版或各種有線或無線電子媒體工作,包括擔任節目主持人,定期受邀之專家來賓,或者是書籍、文章(包括專欄)、電影或戲劇劇本之作家等(Luskin Friedland, 1998)。其中受邀之專家來賓形式則可能包括接受書面或文字採訪以文字發表、錄音或錄影後剪輯播出、現場擔任專家實況發表、接受主持人、觀眾或聽眾現場詢問、或call-in詢問等(王智弘,2007b)。而此等工作方式即是涉及透過大眾媒體所提供的媒體中介治療性溝通服務,而此等服務應與正式的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有所區別。

針對媒體中介治療性溝通和正式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之間的區別,Bouhoutsos1990)指出,廣播中call-in的心理節目和媒體中介治療性溝通,雖然在過程中和心理治療有其相似性,但並非心理治療,亦即媒體心理學家可透過參與戲劇節目、綜藝節目、新聞節目或電台call-in節目的製作,而可能發揮其教育性、預防性甚至具治療性的價值,但是,在具治療性價值的媒體中介溝通與真正的心理治療服務之間仍須維持適當的界線。亦即媒體中介治療性溝通不能扮演或取代正式心理治療服務的角色與功能。比如,廣播或電視的call-in心理節目可能可以給call-in者與閱聽大眾有關教育性、預防性或治療性功能的忠告,但其不可被視為扮演或取代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的服務。

就台灣的情況而言,此等態度應更為謹慎,助人專業人員參與媒體應以推廣心理衛生知識與助人專業為主要目標,並應避免閱聽大眾發生觀念上的混淆,方能引導民眾從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服務過程中受益。

至於治療性的溝通與真正的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之間的差別何在呢?Barnlund1990)指出,「治療性的溝通」(therapeutic communication)與「治療中的溝通」(communication in therapy)最大的差別在「意圖」(intent)(p.23),在前者,是一個人以能促使另一個人建設性改變的方式的自然性回應;而後者,則是治療者深思熟慮的創造了一個其認為可以鼓勵當事人成長的關係,前者發生於日常生活之中,後者則發生於治療情境。Barnlund的觀點有三個值得進一步加以探討的地方,首先,「治療性溝通」可能發生在日常生活之中,其中就包括了大眾傳播媒體的中介溝通,而「治療中的溝通」則僅發生於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服務的專業關係與專業情境之中;其次,「治療性溝通」可能由一般人提供(當然也可能是由助人專業人員提供),而「治療中的溝通」則僅由助人專業人員提供(一般人限於資格與能力是無法提供);第三,「治療中的溝通」可以是「治療性的溝通」,而「治療性的溝通」未必是「治療中的溝通」。

       媒體中介諮商指的是「治療中的溝通」而非僅是「治療性的溝通」,亦即此等諮商服務仍是需由助人專業人員加以提供,其目的在提供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的服務。比如心理師法(2001)第四十二條第一項即規定提供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專業服務的人員需具備心理師資格,不過,同一條文第三項,則又說明從事心理輔導工作者,涉及執行心理師法第十四條第一項第二款至第四款所定業務,不視為違反四十二條第一項之規定。心理師法第四十二條第三項的規定,主要指的是學校與社區的輔導工作,也由於有這一項的條文規定,使得在社區機構從事媒體中介諮商服務的非執照人員得以「從事心理輔導工作」的名義,提供函件、電話或網路的媒體中介心理輔導服務。

二、媒體中介諮商的媒體特性

社區助人機構,比如「張老師」與「生命線」等傳統以來所提供之免費心理輔導服務主要是透過電話與函件兩種溝通媒體,即是屬電話中介諮商(telephone mediated counseling)與函件中介諮商(mail mediated counseling),長久以來受惠於此兩種服務型態的一般民眾可說是不計其數,而此皆屬媒體中介諮商的型式,關注社區諮商範疇的學界與實務界其實有必要投入更多的研究心力,以探討其相關諮商歷程、影響因素、諮商技術與實務成效等課題,以期能更進一步提供社會大眾更好的諮商輔導服務(王智弘,2004b)。在網路中介諮商(internet mediated counseling)興起後,回頭對電話中介諮商與函件中介諮商加以回顧與研究,可以發現過去電話諮商與函件諮商的發展經驗,其實對網路諮商是可以有許多可以借鏡之處,畢竟都是屬於媒體中介諮商的形式。媒體中介諮商既是以媒體為中介來提供諮商服務,其所具備的媒體特性值得關切,以下就媒體中介諮商的在媒體運用上之種類、便利與限制等特性加以探討:

(一)媒體運用的種類

可運用以提供輔導、諮商與心理治療工作的中介媒體包括(王智弘,2004bTait1999):傳統的大眾媒體如平面媒體的報紙、雜誌、信函、傳真,影音媒體的電視、廣播、電話、錄影帶、錄音帶,新進的傳播媒體如透過CDVCDDVD、手機或者網路上之電子郵件、全球資訊網等。無論是大眾媒體或小眾媒體(王智弘,2007a)都是可能被運用於提供輔導、諮商與心理治療工作的中介媒體,其中最重要的媒體是函件、電話與網路。

媒體運用的多樣化使得媒體中介諮商服務的提供突破了傳統面對面諮商的時空限制,而具備了多采多姿的風貌與多元發展的潛力。

(二)媒體運用的便利

運用中介媒體以提供輔導、諮商與心理治療服務,最重要是基於媒體運用的便利性,此為新科技的運用為諮商服務帶來的新情境與新可能(Tait1999):

1.是時空的彈性:傳統面對面的直接諮商服務必須是助人專業人員與當事人身處在同一時空中方得以進行,而媒體中介諮商在時空上則具有彈性。其中特別有空間感的拉近、時間感的個人化與物理呈現的擬真等特點。

2.是傳播的便利:傳統面對面的直接諮商服務僅能就助人專業人員的口語傳播,其傳播範圍與便利性較小,而媒體中介諮商的傳播範圍與便利性則大為增加。

媒體運用的便利性使得媒體中介諮商服務能跨越時空的限制,使諮商服務的提供更能即時、彈性且無遠弗屆。

(三)媒體運用的限制

運用中介媒體以提供輔導、諮商與心理治療服務,也必須面對其可能基於中介媒體本身的特性,而有其運用上的限制:

1.機械化或去人性化的問題:中介媒體可能引發當事人對諮商服務有機械化或去人性化的感受(Tait, 1999),因此可能影響諮商員的效能,如何透過媒體呈現方式與內容的改善以避免引發當事人此等感受相當重要。

2.關係建立的問題:由於非傳統的面對面諮商服務,諮商關係如何確認是會遭遇的問題(王智弘、楊淳斐,2001),若透過文字或聲音等媒介,由於資訊的不足可能造成誤解、情感投射、移情與反移情的可能性增加(王智弘、楊淳斐,2001Childress & Asamen,1998),必須加以注意。

3.診斷與技術使用:由於受限於媒體的溝通方式,有訊息的簡化與失真,可能造成臨床判斷,與診斷評量上的誤差,因而造成解釋的失誤,若加上傳輸的失誤而有資料的遺失,更會增加評量與診斷的限制,相對的,諮商人員在助人技術上的使用亦會受到類似的限制,而可能無法針對或滿足當事人的需要,甚至造成傷害(王智弘、楊淳斐,2001Childress & Asamen,1998Ford, 1993; Morrissey,1997; Shapiro & Schulman,1996),要特別加以小心。

4.保密與預警:透過媒體傳送諮商內容,要特別注意諮商保密的問題,並透過工作程序、行政管理與軟硬體設施的設計,以避免洩密問題的發生;此外,當面臨當事人可能自我傷害或傷害他人時,則為保密的例外,助人專業人員應盡其預警責任,若當事人涉及兒童虐待案件時,則應盡舉發義務(王智弘、楊淳斐,2001),由於透過媒體中介,保密與預警工作會較為困難,必須格外留心。

5.接受諮商服務的公平性:由於當事人接近媒體與使用媒體的機會不一,如何力求所有當事人均能公平的得到媒體中介諮商服務的機會是需加考慮的重點,應同時提供多種型態與管道的諮商服務,包括傳統面對面、函件或電話的服務型態,並在網路服務上力求多元化,以增加當事人的選擇機會(王智弘、楊淳斐,2001),是非常重要的作法。

三、媒體中介諮商的類型

媒體中介諮商依其專業人員互動參與及同步提供的有無,以及中介媒體的選用而有不同的服務類型,謹分別加以敘明如下:

(一)媒體中介諮商的分類向度

媒體中介諮商運用中介媒體的型態可有兩種主要的分類向度:

1.人的互動有無:由此一分類向度可知,媒體中介諮商可分為,有助人專業人員參與互動的諮商或無助人專業人員參與互動的諮商,一般的媒體中介諮商雖透過媒體進行,但仍是由助人專業人員為之,乃屬於前者;而後者的可能方式則是透過已經編序處理過之自助步驟或是電腦程式設計,以進行自助操作程序或Suler(2001)所謂的自動化(automation)的諮商服務,其中可能的形式包括單機之電腦軟體操作程序,或者透過互動性網頁以提供網路使用者進行生涯探索等網路諮商活動,更進一步者則包括網路諮商專家系統或網路虛擬實境服務(Virtual Reality)(王智弘,2000)。

2.同步與否:由此一分類向度可知,媒體中介諮商可分為,同步的媒體中介諮商或非同步的媒體中介諮商,前者指助人專業人員雖處不同空間但在同一時間內與當事人同步互動,如電話中介諮商、網路即時諮商等;後者指助人專業人員不但處於不同空間亦在不同時間中與當事人互動,如函件中介諮商、電子郵件諮商等。

(二)媒體中介諮商的類型

1.傳播媒體的專家回應:包括報紙或雜誌專欄的讀者求助、專家回應,廣播電台的Call-in心理諮詢服務、電視節目中的現場或回函形式的專家諮詢等,由於是透過大眾傳播媒體的公開形式,因此,此等形式屬於媒體中介治療性溝通,與封閉形式的正式諮商服務有所不同。

2.函件諮商:當事人透過撰寫求助信函,而由助人專業人員加以回函的非同步諮商服務,包含有傳統的書信與現代的電子郵件等形式。

3.電話諮商:當事人透過撥打求助電話,而由助人專業人員在線上與其交談的同步諮商服務,包含有傳統的有線電話以及現代的無線電話與網路電話。

4.網路諮商:當事人透過網路,向助人專業人員求助,助人專業人員亦透過網路以向當事人提供諮商服務,由於網路的多元豐富與功能強大,被稱作超級媒體(super media)或超媒體(hyper media)(王智弘、林清文、劉志文、魏嘉宏,2001),其可以提供各種形式的媒體中介諮商服務,BBS、留言板與討論區如傳播媒體的專家回應;電子郵件諮商如函件諮商;網路電話(I-phoneSkype)可提供電話諮商,聊天室與即時視訊(TalkMSN MessengerYahoo MessengerReal-time videoNetMeetingWebMeeting)則可模擬面對面諮商。

就以上的探討而言,媒體中介諮商服務的發展可說是歷久彌新,特別是在網路科技應用普及化之後,媒體中介諮商服務的重要性將更為增加,由於網路中介諮商可說是媒體中介諮商之集大成者,幾乎可以涵蓋各種媒體中介諮商的形式與功能,對助人專業服務的發展而言,網路中介諮商可說是一深具發展潛力的實務與研究領域。

參考書目 

心理師法(2001)。

王智弘 (200011)網際網路對助人專業帶來的契機與挑戰2000諮商專業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

王智弘(2004a)。後心理師法時代必須面對的倫理議題。北區大學院校輔導諮詢中心通訊寫意43

王智弘(2004b)。後心理師法時代社區諮商輔導機構發展的重要議題-服務轉型、倫理建立與媒體運用。九十三

             年全國生命線年會大會手冊,58-64

王智弘(2007a)。助人專業人員如何看待媒體台灣心理諮商通訊電子報202

王智弘(2007b)。網路諮商與媒體心理學。台灣心理諮商通訊203

王智弘、林清文、劉志文、魏嘉宏(2001)。網際網路媒體在輔導與諮商教學上的應用。輔導會刊3630-60

王智弘、楊淳斐(200112月)。網路諮商服務的倫理議題e世代的網路諮商研討會。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

Barnlund, D. C.1990. Therapeutic communication. In G. Gumpert & S. L. FishEds., Talking to strangers: Mediated

             therapeutic communicationpp. 11-28. Norwood, NY: Ablex.

Bouhoutsos, J. C.1990. Media psychology and mediated therapeutic communication. In G. Gumpert & S. L. FishEds.,

            Talking to strangers: Mediated therapeutic communicationpp. 54-72. Norwood, NY: Ablex.

Childress, C. A. & Asamen, J. K(1998). The emerging relationship of 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Proposed guideline for conducting

            internet intervention research. Ethics & Behavior, 8, 19-35.

Ford, B. D. (1993). Ethical and professional issues in computer-assisted therapy.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9, 387-400.

Gumpert, G., & Fish, S. L.(Eds.)(1990). Talking to strangers: Mediated therapeutic communicationpp. 11-28. Norwood,

            NY: Ablex.

Luskin, B. J., & Friedland, L. (1998). Task force report: Media psychology and new technologies. Washington, DC: Division of

             Media Psychology, Division 46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Retrieved Feb 16, 2000,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apa.org/divisions/div46/articles/luskin.pdf

Morrissey, M. (1997, Nov). NBCC WebCounseling Standards unleash intense debate. Counseling Today, 6, 8, 12.

Shapiro, D. E., & Schulman, C .E. (1996). Ethical and legal issues in E-mail therapy. Ethics & Behavior, 6, 107-124.

Suler, J. 1998. E-mail communication and relationships. Retrieved June 16, 2000,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rider.edu/users/suler/psycyber/emailrel.html.

Tait, A.1999. Face-to-face and at a distance: The mediation of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through the new technologies.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ing, 271, 113-122.

 

  

TOP

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