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衡工作室] (2025上)人際歷程取向團體督導:結合提案式、案主體驗-現場實作體驗 之團督模式
(2025上)人際歷程取向團體督導 < >< >--結合提案式、案主體驗-現場實作體驗 之團督模式 < >< >人際歷程取向團體督導是為參加過本工作室人際歷程取向心理治療訓練的專業夥伴們所規劃,為了在實務上更全面地觸及此取向相關的概念化、歷程/介入、以及個人化面向,使專業夥伴們能在實務運用上能繼續精進且對人際歷程的敏感度與相關技巧介入持續地強化、深化、細膩化(獨特的團督形式也具有個別督導不易觸及的面向及細節),並有機會在長期經驗浸泡中發展以人際歷程為基礎的進一步拓展與整合。每期只要有至少4位舊學員有意願進行團督形式,多年來工作室都固定規劃每半年為一期的團體督導,原則上每期有四次聚會,大致配合學校學期(至於未來的團督時間次數、報名資格限制與收費等,仍可能視屆時情況與進行方式再作調整)。而成員們經歷每一期的團體督導,都可以重新再度檢視自己是否繼續或還需要哪些方面的深化或學習。 < >< >學期間的實體團體督導形式,兼採提案式及案主體驗式兩者,以讓成員可依各自需要做選擇。全部成員沒有局外人,全體高度參與,是精實度相當高的團督形式。原則上「每位成員」都會「至少有一次」擔任主角夥伴的機會,可選擇:提案 or 真實體驗案主(不同的選擇,體驗會有所不同,而其他成員同時於該次聚會中繼續熟練人際歷程取向的概念化等、或體驗與我一起現場實作完成該次完整session等。實際輪到的次數視當期報名人數、每位成員選擇並協調後而確定,***每期一起討論案例或實作的總數量都是7個或8個,無論該團人數多或少。): < >< >
期待每一期都有承諾投入的專業夥伴們可以共同參與並一起專業成長。而當然,視每期每團督導團體的整體氛圍以及夥伴們一起工作的現場情況,也非常可能發生或促成相關的個人成長,這對於相當重視 use of self 的人際歷程取向或關係取向而言相當重要,所發生的個人成長也將實質反映在每位夥伴在實務工作上的功能發揮。 < >< >本期的四次半日聚會團督:(每團都不超過8人) A時段:3/22、4/19、5/17、6/21(六) 帶領者:翁令珍 博士(諮商心理) < >< >心理諮商/心理治療及諮商督導的資深工作者、與訓練者 < >< >實體團督(時間不同、進行流程基本相同。每期固定開兩團)
限接受本工作室人際歷程取向心理治療訓練的諮商治療專業夥伴。至少須完成兩者之一: < >< >
🌷歡迎有興趣的專業夥伴加入我們訓練體系-工作室「人際歷程取向治療」的三階段完整訓練:
工作室2019開始為已受訓且有意願的夥伴們規劃團體督導,由於工作室一直採取小班小團訓練,受訓人數有限,反而更能彈性兼顧當時成員們的需要來嘗試或更新形式。目前的團體督導形式,除了採取常見的提案形式,我的帶領兼顧概念化、歷程/技術、個人化焦點來加深加廣成員們對於人際歷程取向的學習與體會之外,同時也整合了我2010起學習艾瑞克森催眠/經驗式治療以來、在2012年起至今陸續接受Jeff Zeig 與 Stephen Gilligan 兩位老師各自的訓練及督導班當中的體驗式/經驗式學習形式,提供給團督成員作為擔任主角夥伴時的選擇(經驗式學習對於我的自我成長、以及進行情緒工作或運用經驗式治療技術非常有幫助,特別是Stephen Gilligan 老師的督導班每年總帶來在當時特別重要的個人成長禮物,因而將此督導形式結合運用於我們的案主體驗現場實作當中),在考量歷程重要向度及關係重要需求的前提下而調整結合運用於人際歷程整合模式時,對於促進單次諮商的效能以及 use of self 的覺察與增長都很有影響,而且透過親身體驗的過程也會增加或擴充了夥伴們對技術技巧的體會與選擇,在長期經驗浸泡下我們團督夥伴們在促成矯正性情緒經驗的技巧選擇上通常也會是更加多元彈性且有較多變化的。(***有興趣了解工作室獨特團督形式規劃緣起的專業夥伴可參閱以下:https://www.facebook.com/290928558109694/posts/665583770644169/?d=n ; 而關於我的學經歷資訊、以及博士以後專業受訓相關經驗背景較為具體詳細的資訊,則歡迎參閱此文拉到下方的「基本資料」內容:https://www.facebook.com/290928558109694/posts/835041497031728/?d=n) < >< > 學期間的週末實體團體督導已延續多年,兼採兩種模式供彈性選擇,以配合學期間的彈性需要、且因應每團成員的共通需要提供加深加廣的學習。若仍有需要其他時段安排或線上視訊形式,學員可主動向工作室詢問,工作室會視當時是否已有足夠共同需求(至少4人)來做規劃。此外,對於已在團督長期浸泡有成的團督老夥伴們我也不定期視情況提供當時可能的新鍛鍊機會。 <註> *目前工作室的人際歷程取向訓練,分成三大部分(其中,1.與2.的順序可依個別偏好而選擇從哪一部分先開始~): < >< >< >< >< >1. 讀書學習會-結合經驗式方法:書本涉及較廣且精細,成員儘量有事先閱讀,會比較容易進入現場的理解、討論與反思、演練或體驗等。(實體 or 線上)< >< >< >< > < >< >< >< >< >< > *暑期視情況開「治療師狀態修煉」工作坊/聚會,透過密集的體驗(經驗)式學習,持續拓展自身治療師狀態、也學習艾瑞克森經驗式治療(含催眠治療)的重要原則及技巧。而當然,我的帶領特別針對能與人際歷程取向的工作相容者。< >< > < >< >< >< >< >
<老夥伴回饋一-心理師> < >< >團督的安排中,有臨床提案與案主體驗兩種進行方式,兩邊的學習都很重要;透過臨床提案會重新複習人際歷程中所傳遞的概念,並且更細緻地對個案進行概念化,有時候這部分的討論反而能激發在人際互動中(不管是個人生活或者治療歷程)的細緻觀察,經常有「啊哈原來是這個點」的頓悟,並在人際互動中更細緻地回應。案主體驗則是現場經驗式療法的歷程,不管是作為案主或是觀察者,都能感受到進入某種狀態的流動,而這個流動總是會帶來意想不到的變化(也得需要時間來觀察驗證),若是做為觀察者則是很珍貴的學習體驗。 < >< ><老夥伴回饋二-心理師> < >< >參與團督的過程中,無論是案例的討論,體驗案主和心理師,都讓我在一個充滿安全感和支持的環境中學習和體驗。案例的討論中更清楚人際歷程的概念化與應用,而在體驗案主和心理師的過程中,實際感受在當中內在與外在的流動與應用,每次團督都是紮實豐富但又充滿感動的。 < >< ><老夥伴回饋三-心理師> < >< >長期跟著老師與夥伴們一同浸泡在人際歷程的學習中,除了知識上的學習,也逐漸從中吸收到歷程裡的養分。老師與成員間彼此關係的靠近,非語言的關懷與支持也恰巧對應著人際歷程的重要向度。在這兒,你除了腦袋學習到知識外,也能在情感上經驗到安全又自主的重要感受。 < >< ><老夥伴回饋四-心理師> < >< >隨著經驗和年紀的累積增長,參加團督就像是拆開未知的禮物般期待,因彼此間會蹦出截然不同的新火花。而自己也漸漸特別被老師說的「不知道會是什麼,但什麼可能都很好」所影響,那是一種開放而自由的態度,實際上也真的無論提案或是案主體驗,都一定會有所收穫啊。 < >< ><老夥伴回饋五-輔導教師> < >< >老師除了用人際歷程的架構帶我們認識個案之外,還不斷讓我們看見個體內在許多相對存在的部分,這幫助我在看待個案資訊時能有更立體的樣貌,並且記得個案雖然很辛苦地從隙縫中掙扎成長,但他能夠長大應該有他的內部資源,不會對助人工作感到無力和無助。體驗案主對我來說幫助也很大,無論是擔任案主還是被邀入內圈,他是沉浸式的學習,讓我不知不覺學會如何敲門,如何運用案主資源滋養自己。最近接案有個神奇的經驗,我沒有特別想,就用出了老師在體驗案主時曾運用的個案晤談的方法,最後也確實有幫上個案,這實在是一個讓我振奮的經驗,讓我感受到想持續浸泡在這些體驗及課程當中的幫助,也讓我更相信老師說的:下一次的做的一定會比之前更好。 < >< ><老夥伴回饋六-心理師> < >< >在團督裡,依著大家都有的人際歷程取向背景,加上成員們各自的經驗拓展。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可以用更廣、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個案的樣態。 < >< ><老夥伴回饋七-心理師> < >< >案主體驗時,與老師以及夥伴們一起擔任體驗心理師,過程中可以充分體驗到每個心理師各自的特色,以及預計探索的切入點,這是一個絕佳的體驗,幫助自己省思自己的治療選擇,我也在一次次的練習中更加體會到如何從歷程中提供案主自主的經驗。 < >< ><老夥伴回饋八-心理師> < >< >這是趟旅程,對於自己向外看懂個案和向內看懂自己的旅程。當這份知識可以同時幫助個案也能幫助自己時,真的是最美好的禮物。 < >< ><老夥伴回饋九-心理師> < >< >從理論學習,到不斷深化的團督。很喜歡團督裡的兩個部份,提案討論讓我能與老師和夥伴們一起用著人際歷程和其他各自專長做思考,對個案有更多的看見、理解;體驗案主讓我可以在案主的位置感覺著一場諮商流動,也可以在諮商師的位置嘗試著自己想嘗試的,也可以在稍微旁邊的位置看見並學習老師的作法。不論哪一種,都會有其獨特的收穫~ < >< ><老夥伴回饋十-心理師> < >< >無論是體驗案主或是體驗諮商師,都能在安全信任的氛圍中 依照自己的步調進行探索與嚐試,看著自己逐漸更開放更能有新的行為出現很為自己很開心,每次的團督總能重新獲得力量! < >< ><老夥伴回饋十一-心理師> < >< >每次的團體督導都令人期待,無論是提案或是體驗案主,無論當次是不是輪到自己,也無論在哪個位置~因著自己是「局內人」,認真投入後總能有所收穫。 < >< ><老夥伴回饋十二-心理師> < >< >無論是課程或是團督,我能感受到令珍老師知行合一地帶領與實踐著個人風格的人際歷程,此外,過程中也會被鼓勵長出自己樣子,令人享受探索體驗、學習成長的喜悅。 < >< ><老夥伴回饋十三-心理師> < >< >這是一場理論結合實務的一場深度之旅,提案過程中不只能將所學到的理論運用在個案上,還能透過自己擔任個案的過程中親自體驗理論運用在個案的過程,歡迎大家一起來學習。 < >< ><老夥伴回饋十四-心理師/輔導教師> < >< >藉由讀書會、實務工作坊,再進階到團體督導的歷程中。每個過程中,令珍老師除了豐厚的學理知識外,更是由淺至深的在三階段的訓練課程中,增進我們對於人際歷程實務的瞭解與應用。而在令珍老師的督導中,我更可以與夥伴一同應用人際歷程的眼光,重新檢視與反思著自己專業知能,並在實務工作中應用與實踐。 < >< >實體團督(時間不同、進行流程基本相同。每期固定開兩團) 為讓助人專業之相關訊息能更廣為人知,本網站免費提供此一訊息平台,平台內所有訊息皆是由各主辦單位所發佈,若您對此則訊息想要更進一步瞭解,請逕洽主辦單位。 |
製作: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TCNet)資訊服務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