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團體輔導活動方案設計的理論基礎
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
王智弘 壹、前言: 輔導工作的目的在協助學生順利的發展,要達成這樣的目的,需要 對全校的輔導工作有完整的規劃與妥善的實施,其中有兩項成功的關鍵 ,第一項是如何妥善因應社會的快速變遷及滿足因快速的變遷所衍生出 來的新需要,使輔導工作有最大的敏察性和最佳的問題解決能力,第二 項是如何結合理論與實務,使理論可應用於實務之上,讓實務工作的推 動建立在一個有利而堅實的基礎之上,同時使實務工作累積的經驗及所 發現的新問題,能夠反應到學術研究的領域中,尋求更好更新的理論的 建立。這兩項重要的關鍵就是學校輔導工作能不斷成長的核心條件,也 是在設計班級團體輔導活動方案時最先要考慮到的概念。 班級團體輔導活動被認為是將諮商服務普及所有學生的最佳途徑之 一,亦有人稱之為教育性的輔導( instructional guidance)(Schwallie-Gidds,Cowan, & Schilling, 1993),因此,如何設計良好的班級團體輔導方案 ,以做為實施發展性輔導工作的重要媒介,是學校輔導工作的重點之一。
貳、班級團體輔導活動方案設計的理論基礎
設計班級團體輔導活動方案,應有堅實的理論基礎與實施考量,整 體而言,在設計班級團體輔導活動時,應考慮的重點有四方面:一、班 級團體輔導活動在整體學校輔導工作中的定位;二、班級團體輔導活動 方案設計的理論架構;三、班級團體輔導方案實施的考量因素,四、班 級團體輔導活動方案實施的細部流程等。底下一一加以敘述。 一、班級團體輔導活動在整體學校輔導工作中的定位: 學校輔導工作的主要活動應包含有四部份(Gysbers & Henderson,1994) :(一)輔導課程:包括:1、結構性團體;2、班級教學;(二)個別 學生的發展計劃:包括:1、提供建議;2、協助評量;3、協助安置 與追蹤等工作;(三)反應性服務:包括:1、個別諮商;2、團體諮商 ;3、諮詢服務:對教師、家長、學生的諮詢服務與研習活動及4、轉 介服務;(四)輔導行政工作:包括:1、行政業務與管理活動;2、輔 導工作的研究與發展;3、專業成長:尋求諮詢、督導與在職訓練;4 、溝通訊息與公共關係:發行刊物,接觸媒體,參與公共活動;5、接 觸並應用社區資源;6、推動專題輔導方案等。 在上述之整體學校輔導工作中班級團體輔導主要是以輔導課程的方 式或者是以推動專題輔導方案方式來呈現,前者是例行性的,後者是依 據特定需要而推動的,兩者在整體學校輔導工作中主要在推動發展性的 輔導工作,並引發學生進一步使用輔導與諮商服務的角色。但在面臨特 殊需要時,也會運用團體輔導以發揮預防性、解決問題導向和危機處理 的功能。 二、班級團體輔導活動設計的理論架構: 此方面包含幾個要素:(一)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與如何促成學生 順利的發展;(二)輔導活動的目標;(三)團體動力;(四)方案主 題的相關理論;(五)文化、地域或環境性因素,及(六)社會變遷的 考慮,首先是: (一)、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與如何促成學生順利的發展 其中的重要意涵是如何了解學生的發展需求並協助其發展(Paisley & Hubbard,1994): 1.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發展的向度): 學生身心發展的向度很多,試舉其中七個向度加以說明: (1).生理的發展 身體的變化,性徵的出現,各方面生理的發展與成熟的過程,身體 活動的需求增加。 (2).認知的發展 比如高中生的認知發展,進入Piaget所謂「形式運思期」(11-18歲) 的階段,可做抽象思考。 (3).道德推理的發展 高中生的道德推理自Kohlberg所謂「俗例期」中之「人際和階」階段 (13-16歲)發展至「法律秩序」(16歲以上)階段。 (4).概念的發展 在Hunt的概念發展理論中,概念的發展應依自我中心→具體刻板印象 →開放接納別人意見→權衡自己和別人看法,自0至3階段而發展,高中 生應可達2、3階段。 (5).心理社會的發展 高中生的心理社會發展應在Erikson所稱之「自我認定對角色混淆」 (12-18歲)階段。準備發展到「親密對孤立」(18-30歲)的階段。自我 探索與認定及發展同儕之人際關係是重要任務。 (6).人際的發展 高中生在Selman的人際觀念發展上應可發展到「多重觀點」(10-15歲) 以及「深度和社會符號觀點」(12歲以上)。高中生開始對人我的看法有多 元和較複雜的觀點。 (7).生涯的發展 高中生的生涯發展應在Ginzberg所稱之試探期與Super所稱之探索期中 之「試探期」(15-17歲)到「過度期」(18-21歲)階段。
輔導活動方案的設計目標在能滿足學生在各發展向度上的階段性需 求,並協助學生在各向度上順利的完成階段性發展任務。 2.如何促成學生順利的發展 配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程度與可能困難,外在環境(輔導活動)提供的 協助可使發展更順利進行,其中之重點包括: (1).改變的機轉 其一是同化與調適:亦即類化與辨別的過程,其二是促成改變的有利 條件:a、學生的成熟度;b、提供環境中的特定經驗;c、提供社會的互動。 輔導活動方案設計應能考慮此等改變的機轉,在學生先前發展經驗的基 礎上,提供新的社會互動經驗,以幫助學生完成改變任務。 (2).成功方案的要素 方案設計是否能達成協助學生發展的目標,有三個關鍵性的要素:a 、角色的取得:能參與活動,並取得角色的扮演;b、提供挑戰與支持的平 衡:適度的挑戰及必要的支持;c、促成持續的發展:協助發展的持續- 輔導活動應有次序性、延續性、累加性。成功的團體輔導活動方案,應 掌握上述要素,在活動設計上,提供一系列的角色活動,在安全的情境 中嘗試新的經驗與行為。 (二)、輔導活動的目標 輔導活動有三個領域,生活輔導、學習輔導、生涯輔導,每一領域 均有其領域目標及具體目標 (Paisley & Hubbard,1994),國中有輔導活動課 程標準,高中有高級中學學生輔導辦法可供參考,若以前述美國諮商學 會(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ACA)所出版的參考書籍所提示者為例 ,則: 1、生活輔導的領域目標包括: (1)發展自我覺察與自我接納 (2)發展個人的責任感 (3)發展有效的人際與溝通技巧 (4)學習有效的決策技巧(或做健全的選擇) (5)發展了解及尊重他人 2、學習輔導的領域目標包括: (1)學習有效的讀書技巧及考試策略 (2)發展批判思考的技巧 (3)確認學業上的優點、缺點及個人的學習風格 (4)發展教育決策的技巧 (5)了解他們在團體(生活)過程中的角色 (6)發展在教室中負責任的行為 (7)適應學校的環境 3、生涯輔導的領域目標包括: (1)能知曉其個人特質、興趣、性向和技巧 (2)發展其對工作世界的各行各業的瞭解與尊垂 (3)了解學校表現和未來選擇的關係 (4)發展對工作正向的態度 上述各領域的輔導目標提供團體輔導活動的方案設計的基礎,在 此基礎上設計者可進一步設定各年級的具體目標以規劃各年級的發展 重點。 (三)、團體動力 團體動力是設計與實施班級團體輔導活動方案是不可或缺的考慮 ,團體動力包含4個系統(夏林清,民83): 1.個人系統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人格特質與行為模式,是其個人特質 的呈現。 2.成員系統 學生在學校環境中,特別是在班級團體情境中所表現出來的特質與行 為。 3.團體系統 學生在學校環境中,特別是班級團體情境中,彼此的互動狀況與人際 行為。 4.團體做為一整體的系統 整體的學生行為表現所呈現出的團體氣氛與特質,團體的表現視為一 整體所得的觀感。 上述的四個系統是互相重疊的,在班級團體活中方案設計中,對 所要實施的對象-學生班級的團體動力觀察與了解十分必要,在活動 設計上應考慮在四個系統層次上的互動狀況與影響效果。 (四)、方案主題的相關理論 在設計特定主題的班級團體輔導活動方案時,考慮特定主題的相 關理論是設計是否周圓與成效是否顯著的關鍵,特定問題有特定的協 助策略,方能切中需要,相關理論主要包括兩部份: 1.問題成因分析 針對特定主題的問題分析,如學習低成就的成因分析等。 2.問題之輔導策略 針對特定學生問題的輔導策略,如提昇學習成就的學習輔導策略等。 包含上述兩類的主的相關理論與實務報告,可提供有效輔導方案的設 計參考。 (五)、文化、地域或環境性因素 文化、地域或環境因素的考慮,使特定地域與學生背景的學生團 體輔導方案能兼顧多元文化的觀照與地域性的特殊需要,使方案設計 在特定學校的可行性與成功機會大增。 1.地理環境因素 學校所處的地理環境與居民生活型態是考慮重點。 2.社會文化因素 學區當地的文化特色和社會特徵中具影響力的因素。 3.任教學校需求性評估 特定學校的風格氣氛所衍生的特殊需求為評估和納入方案設計的參考 依據。 (六)、社會變遷的考慮 面對社會快速變遷的狀況,團體輔導方案設計應有足夠的觀察與 回應,使方案設計保持最佳的反應能力與問題解決的功能。 1.流行文化的衝擊 針對社會流行文化與校園流行文化的觀察,以評估方案是否能不斷調 整以滿足需求。 2.社會問題之衍生影響 社會問題所衍的負向影響是考慮重點,在校園快速反應與社會變動的 現階段環境中,此等考慮益形重要。 3.生活型態與價值觀的轉變 主流經濟文化所帶來的生活型態與價值觀轉變是必須考慮的因素。 4.大眾媒體與消費行為在校園中產生的的互動影響 隨著大眾媒體的快速成長與多元開放現狀,新興媒體與消費行為的結 合成為強勢的社會影響力,對校園中造成重大的影響,因此,越來越 有需要將之納入輔導方案設計的考慮之內。 上述社會變遷的考慮因素彼此並非獨立,而是互相影響與糾結, 是方案設計考慮中最需面對的挑戰性因素。 三、班級輔導活動方案設計的實施考量因素 在方案設計的實務工作中有兩階段的細部規劃工作,一是實施考 量因素,二是實施細部流程,前者包括七個因素的考量: (一)、主題的研礙:團體輔導方案的主題選擇與方案命名。 (二)、目標的設定:方案目標的設計與撰寫。 (三)、流程的推演:團體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流程的推演。 (四)、媒體的準備:相關媒體的收集、設計與應用技巧的演練。 (五)、場地的規劃:實施場地的選擇、設計與事先的佈置。 (六)、資源的協調:相關人力、物力、財力與行政和社區資源的取得 及協調。 (七)、效果的評估:評估方法的選擇與設計、評估資料的收集。 在班級團體輔導方案設計中,必須對上述七項因素有完整的考慮, 才能確保方案實施的可行性。 四、班級輔導活動方案實施細部流程 方案的執行過程是否能達預期的效果,有賴在實施流程上有妥善 的規畫與細心設計,實施的細部流程包含十個步驟: (一)、引導情緒:暖身活動的選擇與使用,氣氛的營造,情緒的引導。 (二)、運用媒體:媒體的操作與使用以增加說明或催化的效果。 (三)、循序漸進:活動進行次序的安排,整體效果的銜接。 (四)、催化互動:團體輔導方案不同於教學之核心因素,乃在團體動 力因素之 應用與掌握,催化學生彼此的參與和互動是為團體輔 導方案設計精妙之處。 (五)、鼓勵分享:學生的參與以及彼此的分享與回饋,使團體輔導的 效果得以和生活經驗和個人聯結,而深化其效果。 (六)、引發領悟:學生在參與中獲致新的想法與感受而引發學習的領 悟,開啟 改變與成長的契機。 (七)、促成行動:為落實學習領悟所得的成果,鼓勵學生即席或在日 常生活採取行動和演練成果,為確保團體輔導方案實施成果的 重要步驟。 (八)、統整經驗:方案實施結束前的經驗統整與有回顧與前瞻的重要 功能。 (九)、彼此回饋:提供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回饋機會,以延 續良好活動關係與強化方案成果。 (十)、評估效果:方案設計本身應包含效果評估的規劃與設計,以提 供方案自行改進和不斷修正的機制,而能從實務工作中不斷有 機的成長和引發新的設計構想。 藉由上述方案設計的實施考量因素與實施細部流程兩階段的規劃過 程,將使班級團體輔導方案的可行性大為提高,也可落實先前在理論架 構探討上所獲致的成果。
參、結語
班級團體輔導活動的實施是學校整體輔導工作中重要的一環,也是 發展性輔導工作的核心重點,因此,如何在此等方案設計上,考慮其在 整體學校輔導工作的定位,並以完備的理論架構和實務需求為方案設計 的堅實基礎,再加以精細的規劃和適切的實施,最後還能在實施過程不 斷自我評估、自我修正與更新,則班級團體輔導活動方案的設計與實施 ,能成為學生與實施教師的彼此成長和良性互動的過程,使學校輔導工 作的推動成為師生雙贏的共同經驗,這是我們最樂見的結果。 班級團體輔導方案的實施可藉諮商人員本身,諮商人員與一般老師 協同教學及一般老師等三種方式來實施(Gysbers & Henderson, 1994), 唯一般老師在實施班級團體輔導方案之前,接受相關團體輔導的知能訓 練是必要的,在實施時諮商人員提供相關的諮詢與協助,也是提昇實施 效果的重要關鍵,藉由輔導室與全校教育同仁共同的參與,和不斷的合 作與協力,高中輔導工作的推動應能更加順利。 肆、參考書目 夏林清(民83)大團體動力:理念、結構與現象之探討。台北:張老師文化。 Gysbers, N.C., & Henderson, P. (1994). Developing and managing your school guidance program.Alexandria, VA: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Paisley, P.O., & Hubbard, G.T.(1994). Developing school counseling program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Alexandria, VA: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Schwallie-Gidds, P., Cowan, D., Schilling, D. (1993). Counselor in the classroom: Activities and strategies for an effective classroom guidance program. Spring Valley, CA: Innerchoice publishing. 出處:王智弘 (1998)。班級團體輔導活動方案設計的理論基礎。於教育廳(主編) ,高中團體輔導手冊(1-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