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全人發展取向、團體輔導與網路資源 談國中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一、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的基本理念與課程目標 綜合活動在七大學習領域課程中的角色十分特別,具有統整與實踐其他學習領域課程學習所得,以及發展出學校與學生的自主性與特色的功能。 就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基本理念所指明(教育部國教專業社群網,無日期):「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綜合」是指萬事萬物中自然涵融的各類知識,「活動」則是指兼具心智與行為運作的活動;由於一個人對所知的萬事萬物要產生更深入的認識,需透過實踐、體驗與省思,建構內化的意義,因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即是為落實此等教育理念而設置,其範圍包含各項能夠引導學習者進行實踐、體驗與省思,並能驗證與應用所知的活動。 另就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課程目標來看,其目標有四(教育部國教專業社群網,無日期):(一)實踐體驗所知、(二)省思個人意義、(三)擴展學習經驗、(四)鼓勵多元與尊重等。 從上述基本理念與課程目標的觀點都指出了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確實具有強調培育學生學習統整、體驗、省思與實踐的教育任務。而此等教育任務的達成其核心在於人,也就是學生,更進一步說,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教學目標是想培養一個具有統整、體驗、省思與實踐能力的人,使其能統整語文、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等其他學習領域之所學,透過綜合活動所提供之體驗與省思活動,以求能知行合一,將所學實踐於日常生活之上。 亦即,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重點不僅在知識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情意與行為的教育,而透過此等教育以培養一位健康成長的學生,一位健全發展的公民。 因此,其本質其實是人的教育,更準確的說是全人發展的教育。 二、全人發展取向 所謂全人發展的教育,當然包含了全人與發展兩個意涵,因此其是整體的教育、全面的教育,也是生涯的教育、生命的教育,其所謂的全人發展其意涵應有兩個向度,一是由人的身心靈等各種生命經驗所構成之全人生命活動層面向度;一是由出生到死亡的全人生命發展歷程向度。教育人員對前者的關心焦點可由生命教育的觀點出發,教育的理論基礎在於人生哲學理論;教育人員對後者的關心焦點可由生涯發展的觀點出發,教育的理論基礎在於發展理論。 筆者先就前者加以探討,舉出傅偉勳教授之十大生命層面與價值取向模型之內涵,以為設計全人取向九年一貫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的參照理論(傅偉勳,1986;1988;1990;1993): 傅偉勳教授原為美國費城天普大學宗教系佛學與遠東思想教授,主持東方哲學與宗教部門,在中、西哲學上之造詣均極深,其佛學研究更是舉世聞名,傅教授長期浸淫於中國文化重建課題之哲學省察,而提出「中國本位的中西互為體用論」之研究結論,並構想出「生命的十大層面與價值取向」模型,此一模型之學術靈感來自於富蘭可(Viktor Frankl)的意義治療(logotherapy),富蘭可提出生命的四大層面,自下往上的價值取向為:(一)身體活動層面;(二)心理活動層面;(三)意義探求層面;(四)神學層面等。 傅教授認為此一思維極具價值但過於簡略,無法充分說明複雜之生命層面,因此乃進一步加以擴充而構思出「生命的十大層面與價值取向」模型,其認為生命存在之諸般意義高低層序與自下而上之價值取向依序為:(一)身體活動層面(physical activities);(二)心理活動層面(psychological activities);(三)政治社會層面(politicosocial life);(四)歷史文化層面(historical-cultural development);(五)知性探索層面(intellectual pursuit);(六)美感經驗層面(aesthetic experience);(七)人倫道德層面(ethics and morality);(八)實存主體層面(existential subjectivity);(九)終極關懷層面(ultimate concern);(十)終極真實層面(ultimate reality /truth)。 就上述「生命的十大層面與價值取向」模型之內涵而言,傅教授認為,第一、二層的身心活動構成最起碼而必要的生命存在,比如群己生存、體育活動、日常生計、養生壽老、慾望需求、醫藥治療、生活改善、意志與情感表現等;第三、四層則涉及群體生活之共同組織與價值取向,個體生命需於特定社會或國度中獲得集體生活與精神文化之安頓,政治社會為集體生命中基層的外在表現,歷史文化則為集體生命較高層的內在存在意義與價值取向,亦可貫通並統合其他上下九層之群己存在意義與價值取向之具體表現與實際成果,後者為前者之內在化與精神化;第五、六、七層則分別為真、美、善,真涉及格物致知、科學知識、哲學思維、學術發展、科技發明等,美涉及美感或審美經驗,舉凡文學音樂美術之創作與鑑賞,審美理念之形成與積澱,自然美的欣賞、傳統美的再發現與再創新等,善涉及人倫道德,亦即孔子所稱仁與孟子所稱義之範疇;最高之三層為生命價值之統合,第八層實存主體涉及生命本質有其人格尊嚴、基本人權、生命獨特性與實存(現實存在→真實存在)的本然自由性與抉擇,第九層終極關懷(或生死解脫)涉及生死解脫或宗教拯救,是群體生命價值取向最後不得不歸宿之主題,亦即所謂之聖的範疇,是人類面對生死問題依其抉擇以尋求(儒家)安身立命、(佛教)涅般解脫、或(耶教)靈魂救濟等所憑藉之生死智慧、宗教信仰或宗教探索,第十層終極真實則涉及生命終極意義之探索,探索之結果則為終極真實層面之自我發現與肯認,以及終極目標之定立,而後有終極承擔或終極獻身之行動,終極真實為超世俗之高度精神性或宗教性所以形成之原本根據或理據,為各宗教與精神探我最高之本體實在或真理真諦,如耶教之上帝與天國、印度教之梵我或神我、佛教之涅盤或諸法實相、儒家之天命與天道、道家之長道與無名之道等,人類透過對終極真實之主體性心性體認以保證每一單獨實存能在精神上超克死亡或徹底解決生死問題。 上述的生命十大層面與價值取向模型,第一層的身體活動層面接近馬斯洛所講的生理需求的滿足;第二層心理活動層面則包含馬斯洛所講的安全的需求、個人情緒與意志的表現;第三層政治社會層面則涉及馬斯洛所講的愛與歸屬感需求的滿足,或可稱之為人際社群層面;第四層歷史文化層面則涉及個人在家族、種族、國族及人類文化脈絡中的自我定位;第五層知性探索層面則涉及知識的追求,包括閱讀與學術研究活動等;第六層美感經驗層面則涉及美感經驗的參與,包括藝術的創作與欣賞活動等;第七層人倫道德層面則涉及道德良心與行為規範的表現;第八層實存主體層面則涉及馬斯洛所講的自尊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的滿足,以及富蘭可所講的意義探求層面,或可稱之為自我實現層面;第九層終極關懷層面則涉及生死問題的靈性思考與宗教活動的參與,或可稱之為靈性信仰層面;第十層終極真實層面則涉及生命本質意義的探索,與生命價值之奉獻或可稱之為大我實現層面。 筆者等曾以此生命十大層面與價值取向之全人觀點以設計生涯諮商網路服務(楊淳斐、王智弘、張勻銘,2002),亦曾以之為設計生涯發展(課程的相關資料可參照全人發展取向生涯發展網路教學網站http://career.heart.net.tw/,後文將再說明)與生命教育課程的理論參照,對課程設計與教學效果的廣度與深度均有助益,筆者以為其運用於全人發展取向之綜合活動領域課程之設計可提供良好的理論參照。 三、團體輔導 團體輔導是學校輔導工作的一環,由於學校輔導工作的目的在協助學生順利的發展,要對全校的輔導工作有完整的規劃與妥善的實施,以達成學生順利發展的目的須掌握兩項成功的關鍵(王智弘,1998):第一項是如何妥善因應社會的快速變遷及滿足因快速的變遷所衍生出來的新需要,使輔導工作有最大的敏察性和最佳的問題解決能力,第二項是如何結合理論與實務,使理論可應用於實務之上,讓實務工作的推動建立在一個有利而堅實的基礎之上,同時使實務工作累積的經驗及所發現的新問題,能夠反應到學術研究的領域中,尋求更好更新的理論的建立。團體輔導的方案設計與實施亦須能掌握此等關鍵。 團體輔導方案設計的理論核心即是發展理論,團體輔導方案設計者須觀照由出生到死亡的全人生命發展歷程向度,以期使方案的設計與實施能提供發展性的教育功能以協助學生順利的發展。 團體輔導活動的方案設計在理論基礎上應考慮六大因素(王智弘,1998): (一)、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與如何促成學生順利的發展: 1.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發展的向度)(以國中生的發展為例)學生身心發展的向度很多,比如:(1).生理的發展(國中生正值生理快速發展),(2).認知的發展(Piaget-國中生已進入形式運思期,開始可以作抽象思考),(3).道德推理的發展(Kohlberg-國中生的道德發展進入俗例期人際和諧階段,人際影響力加大),(4).概念的發展(Hunt-國中生已由具體刻板印象進入開放接納別人意見),(5).心理社會的發展(Erikson-國中生進入自我認定或角色混淆階段,尋求自我認定是發展任務)(6).人際的發展(Selman-國中生進入相互觀點取替階段,能開始從他人觀點來看待事物)(7).生涯的發展(Super-國中生由能力期進入試探期,開始將個人所擁有或習得的能力與未來的生涯發展做初步聯結) 輔導活動方案的設計目標在能滿足學生在各發展向度上的階段性需求,並協助學生在各向度上順利的完成階段性發展任務。 2.如何促成學生順利的發展:(1).改變的機轉:其一是同化與調適:亦即類化與辨別的過程;其二是促成改變的有利條件:a、學生的成熟度;b、提供環境中的特定經驗;c、提供社會的互動;(2).成功方案的要素:方案設計是否能達成協助學生發展的目標,有三個關鍵性的要素:a、角色的取得:能參與活動,並取得角色的扮演;b、提供挑戰與支持的平衡:適度的挑戰及必要的支持;c、促成持續的發展:協助發展的持續-輔導活動應有次序性、延續性、 累加性。 (二)、輔導活動的目標:輔導活動有三個領域,生活輔導、學習輔導、生涯輔導,每一領域均有其領域目標及具體目標(Paisley & Hubbard,1994):1、生活輔導的領域目標包括:(1)發展自我覺察與自我接納;(2)發展個人的責任感;(3)發展有效的人際與溝通技巧;(4)學習有效的決策技巧(或做健全的選擇);(5)發展了解及尊重他人;2、學習輔導的領域目標包括:(1)學習有效的讀書技巧及考試策略;(2)發展批判思考的技巧;(3)確認學業上的優點、缺點及個人的學習風格;(4)發展教育決策的技巧;(5)了解他們在團體(生活)過程中的角色;(6)發展在教室中負責任的行為;(7)適應學校的環境;3、生涯輔導的領域目標包括:(1)能知曉其個人特質、興趣、性向和技巧;(2)發展其對工作世界的各行各業的瞭解與尊重;(3)了解學校表現和未來選擇的關係;(4)發展對工作正向的態度; (三)、團體動力:團體動力是設計與實施班級團體輔導活動方案是不可或缺的考慮,團體動力包含4個系統(夏林清,民83):1.個人系統(成員原本的個人特質);2.成員系統(成員在團體中的表現特質);3.團體系統(團體中成員的互動型態);4.團體做為一整體的系統(團體所表現出的整體特質) ,上述的四個系統是互相重疊的,在團體輔導活動方案設計中,對所要實施的對象-學生團體的團體動力觀察與了解十分必要,在活動設計上應考慮在四個系統層次上的互動狀況與影響效果。 (四)、方案主題的相關理論:在設計特定主題的班級團體輔導活動方案時,考慮特定主題的相關理論是設計是否周延與成效是否顯著的關鍵,特定問題有特定的協助策略,方能切中需要,相關理論主要包括兩部份:1.問題成因分析:針對特定主題的問題分析,如學習低成就的成因分析等;2.問題之輔導策略:針對特定學生問題的輔導策略,如提昇學習成就的學習輔導策略等。包含上述兩類的主的相關理論與實務報告,可提供有效輔導方案的設計參考。 (五)、文化、地域或環境性因素:包括1.地理環境因素;2.社會文化因素;3.任教學校需求性評估等三項因素。 (六)、社會變遷的考慮:1.流行文化的衝擊;2.社會問題之衍生影響;3.生活型態與價值觀的轉變;4.大眾媒體與消費行為在校園中產生的的互動影響。 由於學生的發展是整體的,因此應全面性的考量學生的發展狀況來實施團體輔導,亦即在設計的理論基礎上須同時考量上述之六大因素,才能發揮最大的實施效果。 上述團體輔導方案設計以發展理論為核心,藉由觀照由出生到死亡的全人生命發展歷程向度,以使方案的設計與實施能提供發展性的教育功能以協助學生順利的發展的觀點,可運用於全人發展取向綜合活動領域課程之設計與實施工作上,若再加上生命十大層面之全人發展觀點則更加完善,亦即以全人生命發展歷程向度之發展理論為經,以全人生命活動層面向度之生命十大層面與價值取向理論為緯,可建構出完整之全人發展取向綜合活動領域課程設計之理論基礎。 四、網路資源 有關輔導與諮商網路化教學的實施,已有不少的文獻探討與實務經驗的報告(王智弘,2002,2003;王智弘、林清文、劉志文、魏嘉宏,2001a,2001b;王智弘、林清文、蕭宜綾、蕭慧雯,2002;王智弘、劉志文,2001;林清文、王智弘、蕭慧雯,2004;Ancis, 1998;Bloom & Walz, 2000;Borderson, 1997;Casey & others, 1994;Christie, 1999;Herr, 1999;Hohenshil & Develorenzo, 1999;Kerka, 1996;Myrick & Sabella, 1995)。其中亦有針對將網路資源運用在九年一貫綜合活動領域課程加以探討的研究主題(王智弘、林清文、蕭宜綾、蕭慧雯,2002;王智弘、劉志文,2001;林清文、王智弘、蕭慧雯,2004),因此,如何善用網路以利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可行方向。 一般而言,應用網路以建置九年一貫綜合活動教學網資源網站的具體做法包括(王智弘、劉志文,2001):(一)具體收集有關九年一貫課程之相關資訊: 包括相關政府文件、各項計畫內容、相關政府單位、學術單位、各國中、小(包含以學校為主體,以教師為主體或以學生班級為主體),以及民間單位的九年一貫網站資訊等。(二)具體收集有關綜合活動領域之相關資訊:包括相關教學方案設計、活動方案設計、工作方案設計等資訊及相關綜合活動網站的聯結等。(三)提供綜合活動實施教師經驗交流之園地:透過留言板、討論區、聊天室與文件上傳、下載系統的設計,以增進教師之經驗交流、心得分享與相互支持。(四)提供綜合活動教師之在職進修虛擬研討活動:透過線上虛擬學術或實務研討會以增進專業知能與實務技巧。(五)提供綜合活動教師在職進行遠距教學:透過非同步遠距教學系統以提供線上在職進修課程。(六)發行綜合活動電子書、電子期刊或電子報:以提供最新之綜合活動相關學術或實務資訊。(七)提供綜合活動之遠距督導或諮詢服務:以進行線上遠距督導或線上遠距諮詢服務過程。(八)建立綜合活動之研究與教學資料庫:透過對上述相關網路資訊之長期累積與統整過程,以建立綜合活動之研究與教學資料庫,藉由資料庫檢索服務,以提供進行綜合活動之研究與教學活動之用。 上述功能的達成除了需要借重網路科技的軟硬體設計之外,更要結合綜合活動教學領域教學人員的智慧與參與,藉由相關研究與實務經驗的投入,並發展出綜合活動領域教學的網路社群,以善用網路科技來提升綜合活動領域教學的課程設計與教學成效。 透過網路資源的建立,我們亦可將前述的全人發展取向與團體輔導的相關資源相結合,以利於全人發展取向國中綜合活動領域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具體實踐,就此一方向的努力可由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http://www.heart.net.tw/)所建立的相關網站加以說明: (一)全人發展取向生涯發展網路教學網站(http://career.heart.net.tw/) :此一網站透過全人發展網站與全人發展資訊兩個專題以提供全人發展的內涵說明,並透過具體生命故事與網站連結以提供延伸閱讀,網站並有國中生涯規劃教學區可作為網路資源運用國中綜合活動領域教學的實務參考。 (二)團體輔導工作資訊網(http://guidance.ncue.edu.tw/):此一網站提供方案設計理論基礎、團體輔導方案、暖身活動與教材教法等資訊,可供國中綜合活動教師方案進行設計時參考。 (三)九年一貫綜合活動教學網(http://course.ncue.edu.tw/):此一網站提供九年一貫相關資源網站的連結、綜合活動的設計方案與教材教法的相關資料,並有交流園地以提供綜合活動教師進行相關諮詢與分享的活動。 從上述的網站建置可以得知,透過網路資源的建立,將全人發展取向與團體輔導的相關資源加以結合有其可行性,電腦軟硬體的設計雖有其人力與物力的困難與挑戰,但是可以透過時間來加以克服,最困難的任務應該是綜合活動領域教學網路社群的建立,綜合活動教領域教學的核心是人的教育,是全人發展的教育,要設計此等課程並加以實施的也就是人,一個被期待是全人發展的人,建立一個具有全人發展取向的綜合活動教師社群(實體或網路社群)應該是非常有利的作法。 五、建立一個具有全人發展取向的綜合活動教師社群 本文試圖從全人發展取向的兩個向度,由人的身心靈等各種生命經驗所構成之全人生命活動層面向度,以及由出生到死亡的全人生命發展歷程向度,以探討生命十大層面與價值取向之全人觀點與團體輔導方案設計的發展觀點在綜合活動領域教學的可能應用,並試圖透過網路資源的建置以方便現職教師結合相關觀點與內容,並進行資源取用與經驗交流,以利於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此等做法顯示綜合活動領域教學也可以是高科技與高人文的教學活動,而要推動全人發展取向的綜合活動領域的持續發展,建立一個具有全人發展取向的綜合活動教師社群可能是可行的發展方向。 參考書目 王智弘(1998)。班級團體輔導活動方案設計的理論基礎。於教育廳(主編),高中團體輔導手冊(1-9頁)。 王智弘(2002,11月)。諮商心理師培育課程之遠距教學與遠距督導策略。諮商與心理治療實習和專業督導學術研討會。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王智弘(2003)。網路諮商、網路學習與網路督導:學校輔導人員專業發展新趨勢。學生輔導,86,120-131。 王智弘、林清文、劉志文、魏嘉宏(2001a)。網際網路媒體在輔導與諮商教學上的應用。輔導會刊,2001年,6月, 30-60。 王智弘、林清文、劉志文、魏嘉宏(2001b,10月)。「輔導與諮商」教育資源網站之建構過程-「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的實驗與展望。廿一世紀教育改革與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王智弘、林清文、蕭宜綾、蕭慧雯(2002,11月)。九年一貫綜合活動領域師資培育網路創新教學之探討─以綜合活動教材教法課程設計為例。九年一貫課程與師資培育之革新研討會。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王智弘、劉志文(2001,5月)。九年一貫綜合活動教學之網路資源應用。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統整課程之教學研討會。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林清文、王智弘、蕭慧雯(2004,12月)。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網路輔助教學融入問題導向-生涯發展課程之效果研究。2004心理治療與心理衛生年度聯合會。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 夏林清(1994)。大團體動力:理念、結構與現象之探討。台北:張老師文化。 教育部國教專業社群網(無日期)。2005年10月24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fields/2003/action-source.php 傅偉勳(1996)。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台北:東大。 傅偉勳(1988)。「文化中國」與中國文化。台北:東大。 傅偉勳(1990)。 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 傅偉勳(1993)。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台北:東大。 楊淳斐、王智弘、張勻銘(2002,11月)。生涯諮商服務網路化的策略與實施—全人發展取向的生涯諮商網路服務。中國輔導學會2002諮商心理與輔導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 Ancis, J. R.(1998).Cultural competency training at a distance and strategi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76,134-143. Bloom, J. W. & Walz, G. R.(Eds.).(2000).Cybercounseling and cyberlearning: Strategies and resources for the millennium. Alexandria, VA: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on. Broderson, G.(1997).Images from space the latest tool in counselor training. Counseling Today, January. Casey, J. & others(1994).Use of technology in counselor superrision. ERIC Diges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2 357) Christie, B. S.(1999).Distance clinical supervision in cyberspace : A qualitative study.(University Microfilms No.99-14128). Herr, E.(1999).The intera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CAeNews,2(10). Hohenshil, T. H. & Del0orenzo, D.(1999).Teaching career development via The internet. Career planning and adult development Journal, 15(2). 53-60. Kerka, S.(1996).Distance learning, the internet, and the World Wide Web. ERIC Digest.(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95 214). Myrick, R. D. & Sabella, R. A.(1995).Cyberspace:New place for counselor supervision. Elemtary school guidance and counseling,30(1),35-44. Paisley, P.O., & Hubbard, G.T.(1994). Developing school counseling program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Alexandria, VA: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出處:王智弘[2005,11月]。從全人發展取向、團體輔導與網路資源談國中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的設計與實施。2005年中國輔導學會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關懷新弱勢族群與建立諮商與輔導的多元視角。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